湖北大学已有73年的建校历史,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占地1100多亩,坐落在华中重镇武汉市武昌沙湖之滨,是一所历史悠久、学风朴实、具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校园内湖光辉映,四季常青,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江流浩瀚,滋润出学校“唯楚有才”的文化底蕴;湖波浩淼,孕育出湖大崇德重才的儒雅之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湖北大学现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多学科,设有历史文化、商学、法学、文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教育、体育、外国语、资源环境12个学院和哲学系,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知行学院,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4个,省古籍整理中心等研究中心(所)28个。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共有30个省级、校级重点学科,校本部50个本科专业(类)(班),45个博士、硕士点,校本部有全日制本科生1万1千余人、硕士研究生近千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解放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2万余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校各类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全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和英语大赛中共获各类奖励100余项。
学校有一支事业心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学科研和实验人员1000多人,双聘中科院、工程院院士3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7人,正、副教授近500人,博导、硕导2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近600人。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9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6人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24人和13人分别入选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7人曾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1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八五”以来,80余名教师获曾宪梓教师奖等省部级以上表彰。
学校在教学、科研、研究成果的开发转化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八五”以来,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中药现代化技术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化工部和湖北省的科技奖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多项成果获得全国、湖北省优秀成果奖。学校部分成果应用于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三峡等重点工程以及汽车、钢铁、化学化工、航天、种植、旅游开发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建有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电化教育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中心。全校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12000余台(件),图书馆藏书152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我校是最早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之一,利用教育网与Internet互联,共享网络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文教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国外以及港、澳、台的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
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湖北大学的重点投入力度,将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水平较高的大学。目前,全校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早日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拼搏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