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中国地质大学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7-12-20  文章来源:www.gkzxw.com  作者:编辑员

   1952年,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等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成立的八大院校之一。

  “文化大革命”使北京地质学院1966年停止招生。1970年迁至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分散在江陵、丹江、江西和原北京校区四地办学。1975年,学院迁入武汉市,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6年,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院获国家批准成立,跻身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列。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

  1994年,中国地质大学获准进入“211工程”建设,成为国家在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建校5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已经为国家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中有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上。

    学校近况

  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现任校长赵鹏大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在武汉东湖风景区南望山下,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辖汉口分校。现任校长殷鸿福院士,党委书记张锦高教授。

  学校2001年有教职工近2600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教授近200人,副教授36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0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

  学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完整培养体系。2001年在校学生规模21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2000余人,各类研究生2700余人,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近6500人。

  学校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园林式校园建设计划,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学校图书馆书刊收藏80余万册,电子期刊万余种,建立了馆藏图书数据库、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量达到1000G。

  学校博物馆陈列各类标本30000余件,珍稀标本1000余件,是国家“地球科学标本典藏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的地质博物馆工程2001年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并得到邵逸夫基金资助。新馆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和“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两大主体展区。新博物馆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学校于2000年启动了“数字地大”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校园网(www.cug.edu.cn)覆盖了校园内所有的建筑,师生员工可以方便地访问国际互联网,CAI课件、电子教案、CAD教学和多功能教室逐渐普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学校获得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资格,现有校外远程教学点近20余家,学生40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汉口分校位于武汉市繁华的汉口市区,学校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校设有六个院系(部),教职工近340人,高级职称者70余人,开设本专科专业30多个,主要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及成人教育的任务。

    学科建设

  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地质大学已经由单科性的地质学院成长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传统的地质学已经拓展为地质、资源、环境和地学工程技术互相交叉融合的地球科学。目前在地球科学领域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北京校区),3位长江学者,5个全国高校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是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近年来,学校积极跻身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负责制定了新的1∶25万地质填图技术规范,积极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人才培训任务,在国家重大地质调查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校建设有国家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学工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0%以上的基地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其成果逐渐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名列高校学报前茅。

  学校在保持地学优势的同时,大力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已经覆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6大学科门类,拥有40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点和11个博士点。非地学专业的学生占到80%,非地学硕士点占到50%。

  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既拥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地质学家,也有一批在非地学领域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地大学子既研究古老的化石,也开发现代的软件。单一地质学院的格局已经改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地质大学已经初步成为地学优势突出,理、工、文、管、经、法综合发展的高等学府。

    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党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学生竞争激烈,学习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对大学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教育,深受老师和学生欢迎。

  学校大力提倡名师上讲台,积极打造品牌专业,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鼓励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年来先后采取“弹性学制”、“单科成绩优秀奖励”、“拔尖人才培养基金”、“创新学分”、“专升本”、“辅修、双学位”、“七校联合办学”、允许学生重新选定专业、推荐在某一领域小有建树的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措施,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修读方式等方面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0年底,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增加到121台(套)。教学用微机2891台,平均每四名在校生一台,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开出率分别达到99%和96.7%,生均实验设备经费居湖北高校前列。这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走出校门,广泛寻找适合专业特点的合作伙伴,建立产学研基地,是中国地质大学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学校现有7个校外实习基地,14个校外产学研基地。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革命老区红安已经成为学校地学研究和德育教育的复合基地。学校连续十四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2年5月,学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奔赴长江源区考察,其登山组登上了各拉丹东6621米的顶峰。这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校累计设立了30多项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近年来,学校每年拿出10万元,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200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学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在参赛的300多所高校中位居前30名。

  学校高度关注贫困学生群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贷、补、助、免、减、勤”的贫困学生帮助体系。2001年学校发放助学贷款金额256万元,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900个。

  学校高度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常年坚持请名家大师讲学,文化艺术选修课初成体系;学校鼓励并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军乐团享誉武汉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在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毽球、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上具有优势。学校连续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校长杯”。地大健儿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00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5.15%,居湖北省高校第三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

    科研开发

  学校在努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还积极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产品开发和管理咨询等多种服务。

  “九五”期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近1.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6项,发表论文近4400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200多部,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在200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14项,第一完成单位1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第二完成单位一等奖1项;第三完成单位三等奖2项。

  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211工程”一期建设验收。“211工程”重点建设了五大学科群,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改善了学校公共服务体系,推出了一批以“金钉子”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以殷鸿福院士和杨遵仪院士为首的科研集体发现的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于2001年3月5日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为我国赢得了学术荣誉。该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荣获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学校组建了地大高科产业集团,创办了鄂州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软件开发、凿岩钎具、纳米材料和地质环境工程等四大产品和服务系列,推出了一批以MAPGIS软件为代表的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001年学校独立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与30余家投资商签订了高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自1997年以来连续5次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产GIS基础软件测试”中荣获第一名,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

  近年来,学校科研开发工作的显著特征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横向合作经费占到科研开发经费的一半,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内蒙、青海、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承担的科研开发项目达100多项;工程硕士的培养指标主要投放在西部地区。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九五”期间,先后邀请600多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研、讲学和访问,聘请近30位外籍专家任教;先后派出300多人次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学习、进修、访问、交流;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17次,发表和交流论文近300篇;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2001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学校外籍教师洛杰·梅森博士“友谊奖”。

  近年来,学校与美、英、日、德、俄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莫斯科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已成功实施。

  在与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宝石学机构英国宝石协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家珠宝学院。珠宝学院颁发的GIC宝石学证书已得到国际珠宝行业认可。第29届国际宝石学会议将于2003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和香港珠宝学院在武汉联办。

    精神文明

  学校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进党在高校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初步形成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九五”期间,学校党委领导全校职工艰苦奋斗,卧薪尝胆,抓住了“211工程”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两大历史机遇,促进了学科结构的转型,使在校学生规模翻了一番,实现了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增强了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

  学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地大之声”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坚持正面宣传攻势,用健康信息占领网络阵地,逐渐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新窗口,学校认识社会的新渠道。

  学校坚持以德治教,大力倡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着力打造德学双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致力于把校园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两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坚持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实行干部竞聘上岗,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职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2001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1996年-2000年基层依法治理“十佳”单位。

    展望未来

  在新世纪里,地大人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风格,把中国地质大学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cug.edu.cn/

标签:高校
转载请注明:高考资讯网 » 中国地质大学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