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浙江教育学院改制为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省属普通高校中唯一一所以外语外贸为主要特色的本科院校正式宣告诞生。50多年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学校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聆听钱塘江半个多世纪的滚滚涛声,紧跟改革开放前沿催人奋进的脚步,从浙江教师进修学院发展而来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和着浙江创业创新的步伐,学校正大手笔描绘宏伟蓝图。
科学定位实现华丽转身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50多年来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尤其是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人才,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享誉全省。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经济社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周期,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浙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而全省尚无专门以培养外语外贸人才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同时,随着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和教师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生源的急剧减少,浙江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萎缩,成人高校的办学体制已严重制约学校发展。
现实异常严峻,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危机,更有空前的历史机遇。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决定新的出路。在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后,学校党委果断作出改制转型的选择,在反复调研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继续做精做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以外语外贸类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培养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为主要特色”,并确立了“把学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成为浙江省涉外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基地、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学校先后开展了“创新创业、特色发展”等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
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也增添了学校的希望、信心和动力。今年1月,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会议顺利通过学校改制申请;4月,教育部批准建立浙江外国语学院。至此,学校实现华丽转身,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师资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始终把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摆在战略高度,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大环节,构建了一支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的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现有312名专任教师中,14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47.1%。其中教授5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222人,博士52人。约25%的教师有海外留学、进修等经历。有全国和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教授配备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另外还聘请了兼职教师75人、长期外籍文教专家5人。
外语外贸学科通过重点引进、重点培养等措施,集聚了一批年富力强、科研实力过硬、研究视角敏锐、学术作风优良的优质师资。50名外语专任教师中,2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教授12人,平均年龄45岁;4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11人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高级技术职务比例,还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比例,都位于省属高校前列。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1名,兼职硕士生导师6名、博士生导师1名。经济与贸易学科2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为37.9%,全部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
学校十分注重创造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真正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人才培养探索模式创新
面对外语人才需求既过剩又不足的现状,学校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浙江打造外贸强省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提出着力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能熟练使用外语,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专门外语人才;另一类是包括涉外导游、涉外商务谈判人才等在内的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主要在其他涉外专业中培养,使其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学校将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聘请国际上高水平的学者来校任教,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走出去”的原则,以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培养一支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师资队伍;以3+1、2+2等模式加快教学国际化;开设具有国际主题的新课程,推进课程国际化;安排学生赴境外或跨国公司实习,实施教育实践国际化。
为了使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思路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已先后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会计学、对外汉语等专业开展了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的试点工作。在基本保持专业培养方案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系统研究、整体设计的方针,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创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育人模式。
开放办学助推“共享共赢”
开放办学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大力实施“开放活校”战略,加快构筑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努力建设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国际教育交流基地。
2008年,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本着“合作双赢、互惠互利、循序渐进、长短结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校际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与北外合作办学的平台,积极引进北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办学经验,加快学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合作一年多来,3位北外中层骨干分别兼任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领导,19位专家先后来校授课讲学,两校还合作开展了中小学外语教师网络学历教育的尝试。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与多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教师互访、教师委培、科研合作、交流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合作事项。近3年,学校累计有101人次出访美、德、加、英、澳、法、意、日等国家和地区,接待各类代表团、专家学者等186人次。德国汉斯 赛德尔基金会与省教育厅合作的中德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自1998年以来常驻学校,双方合作协议目前已经续签到第7期,累计办班65期,接待德方专家200多人次,组织出访团组37个,共210人次赴德学习考察,举办10多场次学术论坛。
开放办学,借力发展,既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又促进了先进文化和先进办学理念的相互交融,拓展了校际合作和服务的领域,实现了“共享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