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8-07-05  文章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未知

  山东大学把“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 、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下,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综合、研究、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充分利用综合环境,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综合优势明显,目前有本科专业116个,涵盖 11个大的学科门类。其中文史哲、理学、工学和医学具有明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海内外影响较大。为了发挥综合优势,山东大学近几年连续推出新的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1.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积极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和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搭建1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平台。

  2. 积极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山东大学在已有的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机械+管理、信息+X、语言+X、管理+X、环境+X、法学+X等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到2011年,学生中获得双学位或者有主辅修专业的比例将达到20%。为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校举办了预备暑期学校加强班(Preparatory Summer School,简称PRESS),提前招生录取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可提前半年入学修读经济或法学、政治、英语等专业的学分,为入校后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3.开设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为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学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更多通选课。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以上通选课,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选修8-12学分专业外的选修课。最近两年,所有合格毕业生都选修了8个以上的通选课学分,多数同学都修得10个以上通选课学分。

  4. 2008年学校计划从理工科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30人,建立打通学科、学院界面,实现多学院优质资源共享的“理科综合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班”,该班将以山东大学优势的数学学科为基础,加强数理基础培养,为生物、医学、化学等学科输送研究型人才。

  二、利用开放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开放是山东大学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又一鲜明特征。校长展涛提出了“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机遇无限”的理念,他指出开放环境下的本科教育是时代特色,把大学的校门敞开,让学生丰富经历,让学校获得资源,让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世界交流、合作、互动。

  1.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践本科生的“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学校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实施“111”工程,即让每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国内其他名校的“第二校园经历”,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00%本科生都具有“社会实践经历”。仅总校每年就有700余名本科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交流学习,每年有近700名学生到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9所国内名校交流学习,并享受由此带给他们的丰富的经历、开阔的视野、跨地域和文化的学习,以及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卓越提升。“三种经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时尚和选择,并成为山东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品牌。同时山东大学每年也接收来自海内外几十所高校近千名学生的长期或短期交流。

  2.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和资源,打造“精品化、国际化、创新型、开放式”的暑期学校。坚持“邀请海外名师、面向校外开放、紧追学术前沿、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项技能”的指导思想,2004年以来,通过名师讲坛、开放实验室、技能培训、双学位与辅修班、社会实践、国内外访学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学习、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每年参加的学生超过1万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面向驻济高校的双学位暑期班,每年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学习。2008年,第一届校外约70名学生将获得山东大学的学士学位。

  三、利用研究环境,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本科教育和本科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山东大学强调,研究型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让本科学生在研究的环境下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几年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让更多本科生融入到科研环境中来,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1.制定相关制度和鼓励机制,让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近几年,山东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等已经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例如医学、化学和材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不少学生在此参与完成了一些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们在中心可以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等各种大赛训练,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舞台。

  非实验学科的本科生则通过导师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师主持的课题,以此培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出台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在科研、发明、大赛、论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记取学分,自2004年以来,每年有200-300名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最多的可以达到15学分以上。

  2.为学生创新和研究提供各种机会。学校提供国家、学校、学院三级创新课题,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训练。2006年,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批十多重点高校,进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试点高校,共有63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之后连续三年每年有70项课题可以获得国家资助,每个项目可以得到国家1万元的经费。按照每个项目3人计,有700多名学生可以参与这一国家项目。2004年起,学校每年拿出30万元经费作为学校创新项目支持大学生申请创新课题,同时学生处、团委也以多种方式支持学生创新,几方面的经费将超过100万,每年有上千名同学有机会申请各类研究课题。此外,学院还以不同方式设立学院创新与研究基金,资助学生的研究。由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就业等方面,有科研训练经历和成果的学生,竞争力明显提高,备受青睐。

标签:新闻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