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与现状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辽宁省辽阳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辽阳市属地方性高职院校,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辽宁省“兴辽卓越”高职院校、辽宁省“兴辽卓越”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单位,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汽车装备制造“双高”专业群合格单位。
前身是辽东省辽阳师范学校,成立于1949年3月。1957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将省立辽阳师范学校移交给辽阳市政府管理,更名为辽阳市师范学校。1977年辽阳市师范学校设立辽宁师范学院辽阳师专班,1984年辽阳师专班独立办学,组建辽阳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辽阳大学并入辽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辽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辽阳市师范学校并入辽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10月,辽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阳分院、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阳分校、辽宁工运学院辽阳分院、辽阳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5所院校合并更名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主校区位于辽阳市太子河区,有主校区、辽阳开放大学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25亩,建筑面积15.3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9.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亿元。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室111个,生产型实训中心6个,校外实训基地380多个。
现任党委书记杨延斌,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丽,副院长陈立新、衣颖、赵冲、张彬、李健,工会主席孙静。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7个二级学院,现有34个三年制专业(在校生42个专业),4个五年制专业,全日制在校生9211人,少数民族学生2894人(其中藏族893人、维族159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600人,近五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500余人。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小教与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7个全日制二级学院。同时建有乡村振兴学院、社区组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
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学校积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做到“大的要强,小的要精”。依托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网络、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大数据与会计、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8个核心专业,建设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商贸服务、健康养老和汽车制造等五个兴辽卓越专业群,涵盖了20个专业,服务支撑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养老、服务和机械制造等5个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术娴熟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目前学前教育、智慧养老等专业在我省已经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学校拥有国家教师资格免试认定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示范校建设专业5个,省级星级专业8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1个,省级“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2个,市名牌专业3个,省级双高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兴辽卓越专业群5个。
坚定德育为先理念。学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把辽阳是雷锋工作地、入伍地的红色基因,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秉承“让优秀成为习惯 做雷锋式职业人”的育人理念,实施雷锋式职业人培育工程,精心打造学校育人特色。学校被评为辽宁省雷锋式学校,是全国雷锋精神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是全国雷锋精神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30多个专业中开展35项1+X证书制度和4个省级书证融通试点项目,每年参与试点的学生达到400多人,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近5年,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180多项。
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学校牵头组建辽阳学前教育、环保及芳烃精细化工产业、养老产业和教育发展3个市级校企协同创新骨干联盟。与38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充足的岗位,人才培养“订单”率达到30%,50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常年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发挥巨大作用。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华为ICT产业学院,共同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学校建设500多门课程线上教学资源,数字资源总量达到20TB,其中21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省内名列前茅。
人才队伍与教学科研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520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486人、管理岗13人、工勤岗15人),专任教师380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6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8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2.63%。拥有国家思政课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职教名师1人,省级优秀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优秀骨干教师2人。目前学校240多名教师参与着28个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承担了400多个教改项目,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在各类教改实践中得到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近五年,学校教师依托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兴科中小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教学创新团队和课程研发团队等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等国家级奖励11项;获得辽省教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140多项;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0多项;主编教材35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规划课题26项;发表各类专论文800多篇,其中SCI/EI等高层次论文7篇;获授权专利70余项。
社会服务与主要成果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校依托4个培训学院、6个生产型实训中心、100多个专业实训室和200多名专业教师,面向社会开展“四技”服务,每年培训量达到5000多人次,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110多项。其中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学院每年为辽阳市培养养老从业人员800人;辽阳乡村振兴学院和社区组织学院,每年培训乡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1000余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每年培养驾驶员500多人。机械加工、服装设计等生产型实训中心积极同辽鞍集团、小北河袜业基地开展企业和产业合作,取得丰富的成果。目前学校与90多家企业开展各类研发合作,近5年完成技改项目8项,常年开展的设计项目1个。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努力探索国际交流模式,与韩国庆星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和泰国博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正在积极探索并主动寻求合作契机和合作模式,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教育、科研、培训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智慧校园培育学校建设单位和兴辽卓越校建设单位。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省 “优秀社区教育院校”,省高教工委授予“文明校园”、省“辽宁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辽阳市“先进集体”、“辽阳市名校”等荣誉称号。
www.419.com.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