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
(一)培养定位
培养教育学科与理工科相融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未来可成为中小学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领导者。
(二)培养模式
“教育硕士”学位(以下简称教育硕士研究生)。理工科硕士生通过转专业方式选拔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拔优秀学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着力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探索形成“探究学习+设计思维+智慧教育”的特色,使研究生更加熟悉青少年学习的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刻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善于在科学类课程中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思维;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种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成为发展智慧教育的骨干。
“理工类博/硕士+教育硕士”双学位(以下简称双学位研究生)。即理工科研究生(含博士生)完成所在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指定的培养环节,毕业时获得理工科硕/博士学位和教育硕士学位。所培养的研究生具备深厚的理工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同时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上具有突出优势。
二、培养环节与特色
(一)特色课程应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挑战
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等模块组成。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物理课程与教材研究、物理教学设计与实施等6门。本科生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学生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后,本科阶段已获得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可计入研究生的学分。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双学位研究生完成第一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课程,即视为完成了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与全校研究生要求相同,不用重复选修。
(二)教育实践锻造过硬本领
教育实践包括教学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学实训共32学时,在校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集中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合计6个月。系统设计实践内容,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实践基地,全过程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
(三)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等形式。从教育实践中选题,成果能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申请教育硕士学位须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双学位研究生须通过第一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参加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习年限按第一学位学制要求。
(四)多方合力共同指导
教育学科、理工学科、实践基地三方贯通,深度合作量身打造“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教育学导师、理工科导师、实践导师三方导师全方位指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多方合力共育培养体系,夯实教育根基。
三、激励措施
(一)教资免试认定
我校“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政策。修完规定学分的“国优计划”研究生可参照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相关规定,按程序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二)探索“订单”培养
学校将加强与各地优质中小学的合作,积极推荐“国优计划”研究生到优质中小学就业,并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学校还将持续追踪“国优计划”毕业生,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根据教育部已有或后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学校将给予“国优计划”研究生更多鼓励和支持。
四、组织保障
(一)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培养学院负责人参加,统筹“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
(二)专家委员会
学校聘请教育学科和理工学科的专家、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质量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全程指导研究生培养。
(三)研究生教育中心
校内培养单位成立“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中心,负责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