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简称改革试点),两个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统一实施和管理。该项目的阶段目标如下:
1.初步建设期(2010-2012年):在现有人员、设施等条件基础上,完成改革试点的初步建设任务,建立先进的人才聘用与考评等机制。
2.试点运行期(2013-2015年):拓展改革试点的研究领域,扩大试点规模,优化稳定支持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3.稳定发展期(2016-2020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逐步完善国际化、更具活力的机制体制,带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改革试点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改革措施:
1.建立国际化、社会化的教职人员聘用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人员分为独立实验室的负责人、实验室内的辅助研究人员、公共平台的技术支撑人员和行政服务人员,采用全员合同制、行政与支撑人员社会化管理,借助评估与竞争机制提升整体水平。
2.寓教于研,建立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1)扩大两校生命学院本科招生自主权,允许两校生命学院择优直接录取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以生命科学英才班、生命医学药学实验班为依托,重新制定培养方案,探索精英式育人模式。(2)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打破传统考试习惯,根据大学综合表现,邀请博士研究生的申请人参加教授主持的专业面试,并参加英语综合考试;制定改革试点内博士研究生灵活的学制年限、毕业标准和学位要求;研究生入学后在两校实行轮转制度,师生双向自愿选择;推行模块式教学,学生根据专业需求和兴趣自主选修,两校学分相互承认。(3)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大力吸引海外和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改革试点从事博士后研究。
3.稳定支持为主与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资源聚集模式:创新科教经费支持方式和人员薪酬分配方式,对改革试点实行经费稳定支持为主的新体制。定向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鼓励创新;定额保障科研平台建设与维护;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定额人员与运行经费保障人员津贴及后勤服务。
4.学术为先,开放民主的特区式运行管理体系:国家部门和所在学校给予改革试点充分的教育、研究、管理自主权,两校通过推荐中心主任和参与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宏观间接管理改革试点。
该试点项目还将通过以下保障条件,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1)成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改革试点建设。(2)设立科学顾问委员会,为领导小组和改革试点提供学术咨询和建议。(3)两校成立改革试点执行委员会,指导生命科学中心的运行与管理。(4)两校成立“生命科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5)成立国家生命科学理事会,以两校生命科学中心及国内已有机构和单位为基础,在体制内扩展成功的改革措施和范围,协调我国生命科学整体发展。此外,还需要不同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和专项资助,以保障两校生命科学中心的建设、运行和发展。
该项目的进度安排具体如下:
1.初步建设期(2010-2012年):每个中心拟建30个左右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以核心生命科学为主,公开选聘科学家担任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每个实验室规模(含科研及技术人员、博士后、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和其他辅助人员)为20人左右,共拥有大约550名组成人员。
2.试点运行期(2013-2015年):实验室规模达到50个左右,研究人员、辅助人员及研究生达到900人左右,研究方向拓展到一些交叉学科。
3.稳定发展期(2016-2020年):到2020年,实验室规模达到70个左右,研究人员、辅助人员、研究生达到1250人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实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精英工程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1.筹划启动阶段(至2011年):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同时启动精英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精英工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组织实施阶段(至2013年):参与计划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完成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启动工程博士的培养。
3.深化总结阶段(至2014年):参加计划的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完成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创建以项目资助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拟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本科生阶段半年以上和研究生阶段一年以上的在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人类发展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气候等)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级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搭建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工程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工程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结合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
4.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融会于工程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工程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设国际化工程教育教学优质资源:逐步建设一批全英语示范课程、若干全英语工程专业课程(或系列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全英语教材;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办学。
6.建立面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为完善改革措施,上海交通大学拟出台以下四项配套政策:
1.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2.教师聘任制度。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3.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制订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在工业界实战能力的培养。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4.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政策。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协同负责,2011年出台。
该项目还通过以下保障条件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对于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学校将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鼓励教授吸纳学生参与其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制。
该项目的进度安排是:2010年,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在6个优势工科专业启动试点,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开始培养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启动“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出工程博士培养方案;2013年,首批参与计划的本科生毕业,在试点专业完成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014年,首批参与计划的研究生毕业,全面完成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以项目资助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的创建。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几个基础学科开始实施“望道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该项目将分以下几个阶段目标来完成:第一阶段,探索优秀学生的选拔机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最终使最优秀的学生通过该计划的培养,脱颖而出;第二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构建学习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采用最先进的教材以及小班化的研讨与探究,使这些学生具备该领域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思考和学习能力;第三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参与某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搭建平台,形成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培养体系;第四阶段,为优秀本科生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教学以及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学校进行交流,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第五阶段,在结束本科阶段学习之后,优秀学生将被选送到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进一步深造,使他们能在最优异环境下,成长为一流科学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复旦大学拟搭建6个平台,集全校之力为拔尖学生的培养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主动性,同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计划进行培养。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在《培养方案》内,拓展拔尖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一个平台:采用理科综合基地班模式,增设理科基础课程平行班,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为拔尖人才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第二个平台:借助小班教学的培养模式,有计划地推进探究式(研讨式)课程建设。
第三个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开设专业基础课,并直接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研讨。
2.在《培养方案》外,鼓励拔尖人才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
第四个平台:以院系各研究领域为划分基础,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研讨班,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构筑桥梁,并为申请和开展“莙政”、“望道”等大学生科研创新研究项目作准备。该平台是《培养方案》内外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方案》外3个平台的基础。
第五个平台:学术研究资助平台,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
第六个平台:国际交流平台,资助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该项目需要以下配套政策来保障改革措施的实行。
1.制度建设。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涉及系列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涉及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制度、助教制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的开放制度等。另外,为配合拔尖人才的选拔、参与拔尖人才初、高中阶段的培养,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而制定系列课程、丛书、科研见习计划。
2.条件支持。需要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中全力配合,图书馆、人事处、研究生院,乃至后勤部门都将制定配套方案。各试点院系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示范实验中心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经费管理。培养经费单独立项,专管专用,年初由工作组作出经费的预算及分配方法,工作组配备秘书具体落实,年底工作组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
4.后期拓展。鼓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并建立相应后续培养方案。对于特别优秀的拔尖学生,将推荐到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一步深造。有些学生可以进入“望道计划”二期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为保障该项目顺利完成,还应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组、由相关院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及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另外还应该建立导师制,由各院系组织教授组作为入选“望道计划”的学生的导师,并参与开设专题讨论班。同时名望高、学术造诣深厚的院士、专家可以和本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一起担任导师。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