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袭来后,本市政府部门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群策群力,为处于就业危机中的应届大学生群体提供众多就业和见习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不过,近日记者也在多场招聘会上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单位借机作秀,不停周转于各种招聘会之间,广收简历却并不履行招聘义务;部分无良企业更是利用政府推广的见习计划,向上骗取政府补贴,向下轮番使用廉价劳力。
案例:招聘会唱“空城计”
找工作的半年间,本市某高校历史系大四学生薛燕(化名)参加的招聘会不下20场,但到目前为止,仍是两手空空。说起几次参加招聘会的经历,薛燕皱起了眉头:“有些招聘企业看起来没什么诚意,拿着很少的几个岗位‘巡回演出’,这是在耗费学生的精力。”
最夸张的一次,薛燕参加了一场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有家单位居然现场唱起‘空城计’。”小薛说,自己中午入场后,居然发现有家公司整个展位只挂着一块宣传展板,上书“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工作人员没来也就算了,最可气的是,展板上连招聘岗位和要求都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这也太不靠谱了吧!”小薛在现场草草逛了一圈就离开了。经过入口一看,外面还排着十来米的长队,“入场后,真有一种被‘涮’的感觉,看到拿着简历在寒风中苦苦守候的求职者,真的很心酸。”
“不靠谱”的单位还不只这些。小薛说,去年底,她参加了一场招聘会,某学校贴出20多个教师岗位,让她很心动,高兴地投了简历。可过了几个月,这个学校的招聘信息又“神奇”地出现在某人才网站,几天后,小薛又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再次看到该学校招人,“最令人费解的是,招了半天,岗位数还一个不少,真不知是学校标准太苛刻,还是有什么内幕?”
“听业内人士说,部分学校早已‘内定’好新老师,挂出来只为‘形象工程展示’,这等于欺骗了我们的感情!”小薛愤愤地说,还有一次,自己前往某初中应聘历史教师,当时应聘的学生中有11位是本市知名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素质都不错,“可一个月后,这个学校又在校园网上挂出同样的招聘信息。”小薛越想越不明白,自己是本科生,没选上也正常,那十几位研究生难道一个也不符合要求。
简历埋入“垃圾山”
应届毕业生小林是大专学历,一次他应聘一家网站的市场部策划职位,招聘要求大专以上,但要有2年工作经验。之前,小林曾在一家政府部门所属的网站兼职1年,于是他在求职信中如实写了:“1年网站工作兼职经历。”但从简历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是学生兼职。面试连过几关,到最后HR主管这关却卡住了。HR主管说:“你的网站工作经历是学生兼职,这个不算!”小林郁闷了,自己在简历中已写得很清楚,HR看简历为什么如此粗疏?
去年年底,应届研究生小安曾向一所学校投过简历,此后一直没有回音,小安壮着胆子联系该校负责招聘的老师打探情况,对方却表示自己未收到小安的材料。小安很诧异,找到在该校任教的一位本科时的同学,想了解一下情况。同学查出的结果让小安很感慨:投递的求职者简历已在办公室堆成了山,小安的简历在其中一沓的底部,显然校方从招聘会上得到这些材料后并未没有仔细梳理。
一小时等候一分钟回绝
从去年10月开始,南京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小黄来到上海,希望找一份适合的工作,由此开始长达五个月的沪宁线上的奔波。
在学校,小黄每天上网了解上海各大招聘会信息。看到适合的大型招聘会,立即跑到火车站买车票。为了早点到达招聘会现场,少花旅馆费,小黄一般都会买凌晨2:40的火车票,早晨8:00到上海,直奔招聘会。
在某招聘会上,小黄排队等候一个多小时进入招聘会现场。“机械专业硕士、211大学优先、党员优先、有××项目经验者优先。”逐一研究各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小黄突然发现一家企业的要求和自己的条件符合,她满心欢喜,耐心排队等候投简历。
好不容易轮到小黄投简历了,小黄双手将自己的简历郑重地递上。招聘单位工作人员则低着头,单手接过小黄的简历,简单翻看了几页,然后委婉地说道:“我们的研究生招聘人数比较少,已经满了,你再试试其他单位吧。”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排队等候,最后,她被招聘单位用一分钟的时间给予礼貌的回绝。
小黄说道,现在,她最怕听到:“研究生,不错,不过这个岗位待遇比较低,可能不太适合你”、“我们单位研究生岗位已经招满了,你再试试其他单位吧”……很多企业都重复这些话,让小黄觉得非常伤心。
面试官私下聊“血拼”
大学生在面试中唱歌、跳舞,表演十八般武艺,面试官却“心不在焉”,竟边面试边聊起商场打折信息。最近,华东师大大四学生陈瑶(化名)就遭遇了这么件郁闷的事。
某知名培训机构发布信息,欲招聘少儿英语教师,陈瑶投递简历后,收到了面试通知,一面顺利通过,二面时,陈瑶发现有些不对劲。二面的内容是准备三分钟才艺表演,面试前陈瑶做了充分准备,可到现场一看,黑压压的100多位毕业生都等着进行才艺表演。
“很多同学都使出十八般武艺,面试从下午2点一直持续到6点。”陈瑶说,面试的同学都准备得很认真,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同学专门背来乐器现场弹奏,她自己则表演了用“画图帮助记忆”的妙招。
“我在展示才艺的时候,瞥见面试官拿出一张广告单,私下聊着商场打折信息,说下班后要去血拼,我当场就感觉被浇了盆冷水。”陈瑶郁闷地说,后来,接连几位学生上台展示时,面试官仍在没完没了地聊打折,以致激起了众怒。
面试结束后,负责人告诉大家,那天参加面试的所有同学都通过了。陈瑶有些想不通,没有一个人被淘汰,那面试的作用何在?大家挖空心思表演才艺难道只是为了让面试官“娱乐”一下?
可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招聘负责人称,培训学校将安排应聘者参加各种入职前活动,如分发传单、帮老师布置教室、接听咨询电话等,还冠冕堂皇地说,在该培训学校,做少儿英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上课,还要懂得如何开拓市场,这也是能否最后入选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陈瑶在该培训学校的市场部实习了几天,也暗中托人打听少儿英语教师的岗位究竟将招聘多少毕业生。
“滑稽的是,单位内部人员私底下告诉我,招多少人没有明确的计划。不过,现有的几位带教老师已能应付。说到底,我们就是廉价劳动力。”陈瑶很快就离开了这家培训学校,“在这么恶劣的形势下,一些‘无良企业’无诚意也就罢了,连对我们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实在令人寒心。”
调查:只干活不培训 见习生成了廉价劳动力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见习岗位”成为不少大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据悉,上海自从2002年推出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以来,已经有超过2000家企业设有见习基地,“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岗位”,大部分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企业在推动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往年主要对象是就业有困难的社区青年,在3至6个月的见习期间有约800元补贴;今年本市为缓解就业压力、储备人才,将见习期延长到一年,不少区县同时提高了对见习岗位的补贴,如杨浦区就将千余见习岗位的补贴提高到1500元,为身处就业压力下的广大学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记者发现,也有个别企业打起“小算盘”,招收大量见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还有些企业在招聘见习生后并没有给予曾经许诺的“培训和锻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市某创业园区负责人说,个别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招聘启事上含糊不清地写着“正式/见习岗位”,并以“见习后有望转正”来吸引大学生,通过开设见习岗位,支付低于最低工资的薪酬、不缴纳社保费,把见习人员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
还有个别未取得见习资格的企业在招聘时擅自将“实习”与“见习”概念偷换,或将试用期替换为见习期。某些见习招聘信息所描述的“工资为 1000元+提成”以及“见习三个月后签订劳动合同”的承诺也与现有的青年职业见习政策不相符。一旦发生纠纷,见习人员与见习单位不能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处理。
一些学生还发现,近来有部分企业的见习基地打起了折扣——招聘见习生后,对上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对下却没有对见习生进行尽责的培训。
参加职业见习的青年每月可拿到由政府发放的数百元生活补贴,企业也可以得到一笔来自政府的补贴,用于对见习者的培训。一位业内人士说,作为见习基地,应该设专人带教见习生,让后者在3—6个月的时间里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具备职场人员的基本素质,锻炼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一些企业却设立一些名义上的岗位,让见习生干些复印、送文件之类的打杂活,还有学生被要求从事流水线岗位的工作。据了解,这些情况在制造型、物流管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相对较多。
多次招聘只为宣传“企业文化”
在一些招聘会上,有的招聘单位多次出场,它们真的缺人吗?采访结果有点让人失望。
去年9月,本市某大型人才机构对500多家单位进行调查统计,退休和空缺岗位大约有2000多个,随后,去年11月就举行了一场招聘会,一天时间内吸引了一万多名求职者投递简历。今年元旦后,一些单位分别对求职者进行测试、面谈,通过测试、考核的求职者已经来单位开始实习、试用。然而,刚刚过去3个月,这家大型人才机构又举行第二场招聘会,参加招聘企业仍是三个月前参加的500家企业,提供岗位仍是2000多个。
这些企业还需要招聘吗?上次招聘的人才都不适合吗?面对记者的追问,该人才机构负责筹划工作的人员坦言,目前,这2000多个岗位基本已经落实,很多单位已经不再缺人了,很多企业来参加这场招聘会,更多的是为了宣传企业文化,个别企业来招聘是希望“好中挑优”。
“参加一天招聘会,每家单位需交纳1000元摊位费。”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大型企业参加招聘会都是中介机构免费赠送的,希望这些大型企业来参加招聘会,提升招聘会关注度。中介机构会亏本举行人才招聘会吗?一位曾经筹备过招聘会的许先生介绍,大型招聘会,一般会拿出一些好的摊位送给名气较响的大型企业,剩下的大部分摊位都会租给一些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帮助私营企业进行企业宣传。
近日,记者走进某招聘会,在招聘会外面,就有很多工作人员派发各种传单。而在招聘会现场,一些工作人员不收简历,反而忙着介绍企业产品,把招聘会当成了产品促销展。
声音:对求职者不负责自损企业形象
“看到上面的留言,真的觉得这是带血带泪的黑色幽默……”一名求职学生对此感慨,包括各家企业的HR,谁不是从毕业生身份走过来的呢?为什么会到了自己事业有成的时候,就忍心这样对待经历金融危机的应届毕业生呢?他呼吁用人单位将心比心,对待求职学生时能够更加负责一些。
华东师大、财大等高校就业办的老师说,每年求职季节后,时常会有学生过来诉苦,其中不少人都会谈到这些“伤心话”、“遭拒语”,“ 僧多粥少,企业在挑选人才时难免‘挑挑拣拣’,但是供需双方是平等的,企业也应该尊重每位求职者,即使拒绝,也不妨给出正当、合适的理由,这样求职者也会理解;而用一些不负责任或伤人自尊的话来回拒,只会影响自身企业的形象。”
设招聘会跟踪机制曝光“黑名单”
对于“注水招聘会”,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表示,在以前的大学生招聘会中,也有一些企业实际上不招人,却在招聘会上频频摆摊,其实质是借招聘会宣传企业,或者收集学生信息,收简历不给学生回音,也就是所谓虚假招聘。对此,大学生们应该自发在校园网上揭发,列出“黑名单”,告诫其他同学注意。
“大学生除了要用正常心态看待挫折和失败,千万不要灰心失望,要提高识别虚假招聘的能力。”上海大学人力资源副教授孙继伟表示,对招聘面试敷衍了事的公司,求职者也应提防,这类公司要么不很规范或内部管理混乱,要么就是对员工很不重视。
业内专家还表示,政府出面鼓励企业参加招聘会是为未就业人群办好事,但好事如何办得实在,还需要进行后期管理。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形成了较强的声势,但是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更要追问结果如何,这就需要建立监督环节。建议主办招聘会的有关部门一方面尽量邀请有需求、有真实的岗位的企业参加招聘会;另一方面,建议负责发起招聘会的有关部门设立一个跟踪机制,对招聘会前的岗位提供数和招聘会后的实际招聘数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捣糨糊企业”多次参加了招聘会又不招人,就公之于众或内部通报。
选见习企业走正规渠道
本市对见习基地的审批有严格的制度。目前本市开设见习岗位必须申请,评估批准后才能正式招见习人员上岗,以防止将大学生以见习名义当廉价劳动力。
专家建议,对于符合见习要求,且有见习意愿的青年求职者可以通过以下正规途径获得见习招聘信息:一是登录“上海公共招聘网”查询相关见习岗位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直接在网上点击应聘;或者前往就近的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各区县职业介绍所服务窗口进行咨询报名,工作人员会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帮助求职者选择或推荐见习岗位。
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见习期间,学员的劳动手册由区县职业介绍机构代为保管。
见习生与正式员工权益比较
见习生: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选择企业成为青年见习基地,鼓励青年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见习岗位上磨练综合职业素质。期间见习学员和见习基地不建立劳动关系;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为其购买特定的综合保险。
单位员工: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等,必须执行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国家有关劳动法法律法规。
最雷人遭拒语“请不要浪费简历”
招聘会上投简历时,最让你受伤的伤心话、最为雷人的遭拒语是什么?这几天,在一家求职网站上,众多应届生就此话题进行了评选,在目前已经贴出的数百句“伤心话”、“遭拒语”里面,“对不起,请不要浪费你的简历”出现的频率最高,一举夺魁。
最不靠谱答复语“请等候通知”
在所有遭拒语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还属“对不起,请不要浪费你的简历”。由于不必给出具体理由,又表现出一定的礼貌修养,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的“变体”还有:“把简历放这儿,就意味着你浪费一份简历,你看你是放这儿还是拿走呢?”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总结:如果企业回复“等候通知”,那么求职者基本上就不必再抱希望了。
另外,“研究生直接面试,本科生等候通知”、“对不起,今年收到的简历太多,我们将应聘底线调整为硕士生”……这些话也常常伴随着用人单位“秒杀”求职者时出现。目前,在众多高校求职论坛上,谈起自身学历时,不少人张口就是很谦卑的“小本”、“小硕”,甚至“小博”,几乎没人因为学历较高而表现出优越感;而即使是“小硕”、“小博”,求职时也一样会得到“我们庙小,很难容下高学历的大菩萨”、“你到我们这儿太屈才了”这样的婉拒语。此外,“对不起,我们不招女生”、“我们只招收本地生源”也是比较常见的拒人理由。
企业“习惯语”“非××校学生不收”
在这些“伤心话”里面,拒人的众多企业HR给出的理由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其中,较为传统的理由和应聘者的毕业学校、学历有关,如“是否为985高校或211高校毕业生”,不过也有一些更为挑剔的招聘单位张口就是“非××和××学校的毕业生我们不要”、“我们只要××学校的××专业学生 ”、“本科阶段非名校毕业不予考虑”。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