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志愿填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求职就业

委员剖析大学生就业难背后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缺陷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3-05文章来源:工人日报作者:陈华

  就业难不是没岗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搭配

  政协委员剖析大学生就业难背后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建议高校教育应实现分类指导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约一个月,合肥工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同学终于与一家方便面生产公司签约,但要做的却是推销员工作。

  “在没能找到其他工作之前,这毕竟也是一份工作啊。”虽然有着“学无以致用”的委屈,张同学还是坚持下来了。

  张同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张同学完全可以找到学有所用的工作,但前提条件是她必须继续深造,读完硕士再读博士。作为一名主修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张同学的尴尬处境在于她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段,既不能像高职类学生拥有一门技术,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

  据统计,像张同学这样处于不上不下之尴尬境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两会即将召开之前,一些政协委员们谈到这个问题背后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建议高校教育应实现分类指导。

  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在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看来,当前像张同学这样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背后有着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王修林认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表述上虽然有办学类型之分、办学层次之别、办学特色之异等,但实质上,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的问题却是惊人的雷同,如有些地方院校本身不具备进行科研创新的实力,但其科研投入仍然较大,这就导致与其办学定位相违背,阻碍了学院的发展。办学模式趋同化、培养人才类型单一化,最终导致各层次学校定位不清、盲目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系统中尚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高校自身,他们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角色期待也是模糊的。”王修林进一步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角色认同感,高等院校之间、院校不同学科之间,考核指标与考核方法也基本一样,未做到区分管理。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由于考核指标与标准的制定缺乏深层次调研,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不同学科考核存在不可比性,同时,考核指标不能随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往往与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相脱离。

  “打一个并不太恰当的比喻,现在的教育考核制度就像是让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和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共同去考一门数学课。这样,他们还能学好自己的美术或者音乐吗?”王修林说。

  此外,王修林还认为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发展特色与国家发展目标联系不紧密,在办学类型、特色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定位、设置等方面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化战略,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就业难,难的不是没有岗位,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能搭配的问题。说到底,现在的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王修林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也有类似观点。朱清时认为,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硬件水平等在最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并没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有效接轨的程度。

  委员建议高校教育应实现分类指导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落后市场需求的问题,袁汉民委员认为,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使学科专业设置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又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不仅要从全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也要从本地需要出发,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发展需要,为地方服务的专业。同时按地方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等。”袁汉民说。

  王修林委员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分类指导。

  “明确界定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分类特征,明确各类大学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定位科研的比重,平衡教学和科研关系。水平高、条件好的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应多开展一些基础研究,以科研产出为侧重点;缺乏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以及单科学院则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多开展一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王修林说。

  为此,王修林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要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高校分类和建设层次、高校改革方向和高校评价体系等关键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判断,提出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原则,为不同类型高校的自身定位和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指南。

  “要改变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各类评估基本上沿用一个标准和尺度的现状,不断完善高校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可实行按高校类型进行分类评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以形成同类高校竞争、不同类型高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王修林说。

  同样,刘江龙委员认为,当前,加快高校教育改革步伐尤为紧迫。“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重点还在学校自身。要加快学校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教学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的步伐。特别是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一切以社会需求为检验办学质量的标准。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另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刘江龙说。记者 陈华

标签:就业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