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面前的张玉,谈到找工作的艰辛,尽管脸上偶尔会扫过一丝阴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开朗乐观,颇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张玉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以下是她2月23日的自述:
我从去年9月底开始找工作,大概投了100多份简历,至今仍没有着落。
年前是理科生找工作的旺季,文科生的招聘市场比较冷清,很多文科生年前都在为考公务员努力。一开始的几个月我也把精力都投入到公务员考试的准备中。我们班十四个人,有十名同学参加“国考”。尽管用心准备了两个多月,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我还是没出现在面试名单中。
没有考上国家公务员,心里虽有些怅然,但却没有时间难过,因为北京很多学校开始拉开招聘大幕。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当然没有放过一个投简历的机会,投了20多份简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经历了一次次打击,自以为很优秀,结果面试机会都很难获得。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没想到这成了自己的“软肋”。尽管招聘要求里没有注明要求本科必须毕业于“211”“985”重点高校,但这实际上是大部分北京学校,尤其是比较好的学校筛选应聘者简历的最基本条件,不过如果是男生的话,这一要求倒可以放宽。我是女生,尽管研究生就读于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有丰富的实习经历,教学水平曾得到很多好评,但是“出身贫寒”,别说登堂入室,就连面试这道门槛都跨不过,只有干着急,在北京实现教师梦越来越渺茫了。
我们学院男同学和本科就读于重点大学的女同学面试、试讲机会相对多一些,但和我情况相似的同学更占大多数。实现不了教师梦,大家开始“广撒网”,看到招聘信息,只要是还不错的单位,凡是招聘文科专业的职位,统统都投简历,室友们有时开玩笑,说自己是“万金油”。
简历投了不少,却没收到几个回音。本科就读于非重点大学的文科女研究生,连很多单位的第一关都过不了。我心里着急,但除了继续投简历,别无他法。
不过,在求职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抓住有限的几个机会,面试前做好功课,对意向单位、职位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弥补简历上的“缺陷”。
印象比较深的是海关出版社到学校招聘,因为平时表现优异,学校推荐了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去面试。我应聘编辑职位,面对考官的发问,重复了一下早在应聘别的单位时就同样说了好几次的自我介绍,泛泛说了一下对编辑职位的基本认识,自以为回答得还可以,考官也只是简单问了几个问题,然后让我回去等消息。结果是泥牛入海,不过得知另一位女同学被录取了。她应聘的是发行职位,事先花了几天时间针对这家出版社的特点写了一份很有水准的发行报告,面试时凭着这份报告得到考官的青睐,和考官的交谈也比较深入、详尽。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反省自己,因为事前准备不足,机会就这样在眼前溜走了,确实非常遗憾。
我并不特别渴望北京户口,但是投的很多单位没有回音,偶尔有几个回复特别快的,却是一些在网上都查不到的不知名的小单位,面试过程特别简单,马上要求去上班,这种单位不到万不得已确实不想去。
我找工作的另外一个选择是回原籍山东,但是山东就业竞争压力也非常大,我已经给很多山东的单位投了简历,现在手机24小时开机,等待机会。我报名参加青岛的公务员考试,本来第一志愿想报的职位录取比例竟然达到14000∶30,我只好退缩,转报1400∶5的职位。过几天我打算再报考济南的公务员。至于老家枣庄,却不想回了。本科毕业前本来和重点中学枣庄一中签约的,后来为了读研放弃了。现在回去还不一定能进这样好的学校,深造三年又回到原点,我有些不甘心。
我今天接受记者采访前,宿舍的同学一再嘱咐我,一定要通过媒体诉说一下我们目前所处的困境。作为文科女生,我们恳切希望用人单位招聘新人时不要光看性别,不要太计较“出身”于重点还是非重点大学,而要看应聘者的能力,多给我们一些机会。我每次面试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如果连初步通过简历筛选这一基本的门槛都进不了,怎么会有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呢?
不过,我是个生性乐观的人,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找工作,相信最终会谋个好职位的。明天系里推荐我去面试中关村一所重点小学,但愿会有好结果。记者 于忠宁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