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求职就业

既要增长控物价又要就业 下半年宏调该怎么走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08-19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未知

    世界聚焦北京奥运,世界瞩目中国经济。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快车奋力穿越重重艰险,一路平稳前行: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4 %,增速领跑全球;7月份CPI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外电评价:“在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局的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分’表现就像北京奥运会一样出色!”

    展望全年,人们关心: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能否继续保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困难不小:内外挑战仍严峻

    尽管中国经济“年中成绩单”可圈可点,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之复杂、不确定性之多、调控难度之大,多年来未曾有过。下半年,内外不利因素依然在集中释放,相互叠加:

    从外部看,国际经济环境愈趋严峻,美国次贷危机阴云不散,美元加速贬值,美、欧、日等经济纷纷走低,世界经济趋于下行,这对高度依赖外部经济的中国,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外需减弱、全球通胀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国内物价、出口、就业和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在下半年进一步显露。

    从国内看,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治理通胀任务艰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制约农业稳定发展的因素仍较多;能源资源矛盾依旧凸显,煤电油等基础原材料产品供应紧张;外贸出口增幅出现加入世贸7年来首次下滑,部分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就业。

    权威机构预测,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可能是全球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能否妥善应对外险内压?中国经济仍面临重大考验。

    势头良好:坚定信心抓机遇

    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也前所未有。正视困难,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更要看到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利好”,坚定必胜信心。

    目前,国民经济基本面未变,并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十分强劲。年初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显著。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夏粮连续5年增产;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为民生、环境、农业、科技等项重点支出提供了坚实保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增加;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保障市场供应和改善民生成效明显,这些都为我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牢了基石。

    更为可喜的是,在这一轮调控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从需求结构看,前7月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增长相对均衡,特别是内需对GDP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12年来最高,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作用的格局在改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速进一步加快。沿海大量投资向中西部转移,两个“三角洲”结构升级提速,重要产业生产集中度提高……科学发展理念在大江南北更多地转化为自觉行动。

    不止如此,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广大企业主动转型,争相优化产品结构,“靠科技创新赢得尊严”,“创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不等不靠不躲避,努力转“危”为“机”,在产业升级中各自使劲,加快发展。一大批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微观的积极变化,掀开了结构调整的崭新一页,是确保全年“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动力源泉。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我国劳动力和资金供给总体充裕,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宏观调控能力在实践中也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底气应对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前路崎峻,但前景光明!

    “一保一控”:稳定政策促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又好又快。进入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从“两防”到“一保一控”,是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果断决策,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央明确提出,下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人们注意到,政策面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体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透明的政策环境。

    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继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着力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毫不放松农业生产,促进对外经济平稳发展,加强财政和金融调控,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殊困难要因症施策,适时调控,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微观经济更具活力。

    近日,国家调高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这些适时微调的政策让人们增添了信心。苏、浙、沪等地也因症施策,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财政、金融手段,加大扶持力度,实实在在地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让企业真正按照市场信号自我调整。同时,价格、金融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改革也向纵深推进,有利于使微观基础更牢固,使宏观政策更有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下半年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宽广视野,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保增长与治通胀的关系,坚决落实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勇于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必将在新的高点再续辉煌。(龚 雯)

    在决策层经过一系列调研之后,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调子”终于确定。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年初制定的“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目标调整为“一保一控”。

    这一调整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保一控’是中央全面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后的适时调整,政策导向明确,出台时机适宜,尤其是以‘保发展’取代‘防过热’,传递出中央对确保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心。”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家文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分析。

    对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GDP(国内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居民收入增幅、存款准备金率、就业率等多项指标之间,如何协调好“保”和“控”的相互关系,专家纷纷出谋献策。有学者认为,中央政策得当,但还需完善细节,因为从理论和国外实践看,不能单纯强调降低CPI增速的调控政策,目前调控还要充分考虑和保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

     此轮过热、通胀与物价上涨究竟是否一回事

    此前,CPI作为衡量物价上涨及通胀率的重要指标,一直为众人所瞩目。时间进入到年中,我国CPI开始逐步回落。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了7.9%,其中,6月份CPI上涨7.1%,较5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

    进入8月,各研究机构纷纷预测7月CPI指数,“会有下降”几成共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预测7月份CPI涨幅会继续回落,不高于6.5%;交通银行研究部预测CPI涨幅将继续下行至6.4%;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预测7月CPI在6.1%—6.3%之间——尽管各机构均预测7月CPI指数将继续下行,但这些数值仍高于4.8%的政府目标位。

    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CPI同比上涨6.3%。这是CPI连续第三个月增速回落。有分析人士认为,要抑制通胀,必须继续加强对CPI涨幅的控制。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并建议说:“CPI的上涨带有必然性,原来的资源价格、农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被低估了,在这种情况下去压制价格,不如让价格涨上去,然后下大本钱给低收入者补贴,让整个经济关系来一次调整。”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价格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我国的物价上涨突出表现为粮食和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而这一上涨有其必然因素。

    以粮食为例,“粮食价格我国控制得很死,稻谷的收购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把农民压得够戗。”张卓元说,政府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没有跟随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我主张适当地提高一点。控制物价做出的牺牲太大,还是放开一点,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同时把能源的价格也适当提一点,这样,既有利于鼓励粮食的生产,也有利于于鼓励能源的节约,也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理顺经济关系有好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反映,通货膨胀是经济过热的标志,通货紧缩是经济偏冷的反映。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是一回事,是表和里的关系。治理的办法也是一个,即紧缩银根。

    今年以来,为了紧缩银根,央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17.5%的历史高位。

    “此措施防了经济‘过热’,却没有防住‘胀’,通货膨胀依然存在。这说明此轮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不是表、里的关系,当前的物价上升也不是‘热’的标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因此,用过去防‘胀’的措施是防不了的,应该让涨价的能量释放出来。”刘福垣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现在的CPI上涨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成本和供求关系改变的价格补位。但如果不计后果,一定要把CPI降下来,也不是做不到。

    “为了让价格降下来,就必须让消费量降下来;为了让消费量降下来,就必须让人们的收入降下来;为了让人们的收入降下来,就必须让人们的工资和就业机会都降下来,这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让尽可能多的存款不转化为贷款,让流动性不流动,让资本失业或不务正业,让大量的中小企业关闭破产。所以,这种‘治理通胀’的方法,必然以经济萧条为代价。”刘福垣说。

    如何处理“保增长”与“保就业”的关系

    全国人大财经委7月23日公布了今年前五个月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报告,报告提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回落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0%或略高一些,与2007年上半年12.2%的增速相比,回落近两个百分点。

    张卓元认为,下半年GDP增速“如果能逐步下降到9%最好”:“我国经济不是非要保10%以上的增长。有时用行政手段越控制,积累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越不符合经济规律,对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越不利;如果经济增长稍微放缓一些,资源环境的压力就会小一些,能源的消耗也会少一点。”张卓元认为,造成目前宏观调控“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追求经济高增长积累的矛盾所带来的后果。

    刘福垣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只要政府不采取极端的货币政策,GDP增长率未来20多年保持10%以上是不成问题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保就业而不是保增长,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进一步扩大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变农民的社会身份,改造小农生产方式。”

    刘福垣进一步解释说,保就业就是要保持中小企业总量不再减少,确保“新生”的企业比“死亡”的多。他认为,中小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就业机会。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96%的就业岗位还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而沈家文博士认为,“保发展”和“保就业”其实并不矛盾,只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了,就业率就能提高。“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当前应该把保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增长作为‘保发展’的一项重点。”

    据媒体报道,8月3日,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上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并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007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都比较短,生生死死、不死不生是客观规律。而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很不乐观,甚至有人说某些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灭顶之灾;还有人警示说,如果相关政策再不调整,三分之一以上中小企业可能难逃破产关闭的命运。”刘福垣说。

    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是否可行

    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让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

    分析人士认为,近一年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影响颇大,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的窘境已现。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达80%。银行为了防范风险,采取存单质押等方式,使中小企业在银行的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

    刘福垣分析说,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先被“紧”的就是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我国的税收收入仍保持了一定增速。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32553亿元,增收76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略低于一季度的33.8%。与一季度相比,虽有所减速,但仍远高于20.1%的GDP名义增速。

    “从数据分析,目前我国财政状况良好,这就使得我国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具备了更多的发挥余地。”张卓元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刘福垣建议,在国家财力充足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应瞄准降低中小企业的政府成本,免除企业的劳动力消费税,把社会保障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减轻企业负担,从而增加就业。

    “目前企业替工人缴纳的各种税、费、险,已经超过工资成本的50%,这等于向企业收劳动力消费税。企业吸收一个劳动者就业,就等于为政府减少一份社会保障开支的负担,而企业吸收的就业越多,缴纳的就越多。如果免除了企业的劳动力消费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能够存活下来,我国的就业问题不仅可以得到缓解,而且形势会越来越好。”刘福垣乐观地表示,“解决了融资渠道,减轻了税负,中小企业就会蓬勃地发展起来,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就可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的局面。保障了就业,经济增长还用得着担心吗?”

标签:就业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