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求职就业

推动大学生就业 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有效的岗位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01-30文章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未知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一直以来,教育、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一些研究人力资源的学者,都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大学生虽然面临就业困难,但这种就业难与高等教育扩招没有必然关系。
  他们之所以坚持这样的观点,主要理由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长达近10年的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为22%,这一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经济较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大中专人才达到总人口比例的20%来推断,我国要从发展中国家向较发达国家迈进,在未来10年之内,首先必须将大中专人才的比例提高到10%,换句话说,要使拥有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达到1.4亿,而目前这一数据只有6300多万。

  就业难的症结并非是大学生“有业不就”

  沿着这样的思路,不少官员与专家由此认为,在整个社会大学生比例甚低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虚难”,即有业不就、择业面窄,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容否认,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有一些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所引起——比如在就业时,明确提出某些行业不去,只到某些大城市,某些用人单位,把目光盯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与少数岗位,由此加重了这些地区、这些行业和这些岗位的激烈竞争,造成就业困难,而一些极需人才的地区、行业却无法吸引大学生,由此造成这些地区、行业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支撑。

  但是,在笔者看来,我们只看到了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表象,却没有深入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即这些地区、这些行业,是否真正给大学生提供了能发展事业的空间,大学生到这些地区、行业工作时,是否觉得对得起自己的教育投入,并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希望。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在鼓励大学生放宽择业眼光,到中西部地区、不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到特殊行业就业方面,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给予奖励、免除贷款、授予荣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学生到中西部、乡镇、农村工作。但是,到这些地方去的大学生的总体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效果并不佳,一些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受重用,理想和抱负无法施展。而这些地区、行业也对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多有抱怨。

  其实,在少数大学生不愿意到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工作时,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什么地方、什么单位都愿意去,比如去年,首都就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应聘去做搓澡工,包括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内的众多名校毕业生应聘去做法院的书记员,此外,还有卖肉、卖糖葫芦、当陪聊的大学生,大学生这种就业选择,有时让整个社会都受不了,认为大学生实在“太贱”。

  以上的现实表明,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由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起,不是官员和专家归类的“虚难”,不是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更在于“实难”。

  难点一:人才需求“虚高”,能发挥人才作用的岗位少

  一难,社会的人才需求“虚高”。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受教育年限确实较低,从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来说,提高受教育者的平均年限,提高受教育者的学历层次,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很长时期中,我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围绕GDP这个中心,采取低人力资源成本、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这种发展已经被证明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东部发达地区,已逐渐意识到要改变这种发展战略,追求和谐GDP、绿色GDP、创新GDP,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却正走着东部地区过去发展的老路。在这些地方的决策者与企业负责人眼中,最不缺的就是人,最缺的是钱,因此,他们根本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没有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通过人才的引进,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技术创新能力。

  很显然,大学生自然会尽力选择重视人才价值,有人才施展才能舞台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到根本难以找到发展机会的不发达地区,更何况,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要求,这些地区根本就不愿意接受大学生。他们认为用大学生成本高、管理难,而且,也不相信大学生真能扎根这块土地。

  难点二:大学生“虚多”,培养结构雷同,培养质量下降

  二难,大学生人才“虚多”。从1999年开始扩招起,我国高等教育以每年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15%%,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没有错,但是,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途径、方式,却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看,大众化教育的任务主要交给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完成,这样,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使人才的培养结构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对应。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任务,主要落在原有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这不但很快稀释了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也限制了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还使得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不清晰——我们看到,不少985高校、211高校,本应继续进行精英教育,注重人才的通识教育,可是在就业的压力之下,这些学校基本上只关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学校,本应走大众教育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但在招生压力之下,这些学校无不把自己贴上精英教育的标签,让学生对学校寄予很高期望却陷入更大的失望——这种严重错位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人才培养结构雷同,人才培养质量低。

  另外,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也决定了高校的价值取向,偏重数量,而不关心质量;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强调就业数据,却忽视培养过程。表面上看,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可以向社会输送500万“高级人才”,但实际上,包括博士、硕士在内,都充满着水分。这些“人才”具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实质”,这也就难怪不少用人单位抱怨,根本无法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很显然,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直面“实难”问题。一方面,要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出发,调整产业结构,给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有效的岗位,只有提升岗位的职业价值,才能吸引大学生,也才能用好大学生。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并为之投入不少的资金,但客观上说,这种做法,对于创造更多的有效岗位作用不大。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高等学校准确定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建学校的管理秩序。从政府角度看,必须归还本属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学术研究自主权,由此确立学校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而从学校角度看,必须加强内部民主管理,发挥教授和学生在办学中的作用,营造教授自治、学生自治的办学氛围,由此使学校的办学按教育规律、学术规律进行。只有如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紧密配合,同步进行。(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从2002年起,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就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公共话题。2006年年底,劳动人事部门负责人确认,当年有120万左右大学生没有当期就业;今年年初,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发布消息称,2007年毕业的495万毕业生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相关新闻 

  三部委将联办4场“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日前召开的教育部2008年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会议,已对2008年的就业工作已经作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据介绍,2008年将依靠网络联盟举办13场大型网上招聘活动,其中包括4场由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3个部门联合举行的“春夏秋冬2008年四季大型的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第一个招聘周从3月20日到26日,第二个招聘周从6月20日到26日,第三个从9月20日到26日,第四个从10月20日到26日。有关负责人提醒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注意这方面的信息,选择更适合的岗位。

标签:就业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