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双高”对接“双一流”粤全国率先建高水平大学群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17-10-16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贺蓓 尹来

  9月,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出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广东占据5校18学科的席位。今年广东已安排6亿元支持5所入选高校建设“双一流”。

  对接国家“双一流”,广东下了一步“先手棋”,再次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4月以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下称“双高”)建设,它是主动对接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大战略的前瞻性举措,也是推动高等院校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广东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广东高等教育繁荣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东高等教育“双高”建设三年来,投入力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掀起新一轮高校发展热潮,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促成了高等教育大发展。

  日前,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双高”就是“双一流”的后备军和预备队。广东将坚持以“双高”建设为抓手,对接国家“双一流”政策,努力建设更多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广东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率先

  翻开这份“双一流”名单,中大、华工两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大的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11个学科;华工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4个学科;暨南大学的药学(自定),华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共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无疑,这也是对广东高等教育“双高”建设的充分肯定。

  “广东的‘双高’建设高瞻远瞩,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做了非常前期、重要的准备。”电子纸之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周国富教授对记者说,三年“双高”建设,为华师物理学赢得世界一流学科入选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周国富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可用于显示彩色和视频图像的电子纸显示屏的彩色油墨关键材料,标志着我国彩色视频电子纸显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东‘双高’建设既结合了高等教育对国际创新的渴望,更结合了广东本土的实际需求。”

  早在2015年4月,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双高”建设,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输出高水平人才、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就此,广东高等教育新一轮大发展拉开序幕。

  经广东省严格择优遴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获选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学科成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5所高校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这一率先在全国开跑、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举措,令17所参建高校兴奋不已。

  投入力度、改革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除了获得三年近300亿元的大手笔投入,还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广东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投入方面,省财政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引导地市政府加大专项支持力度等超常规举措,加大对“双高”建设的投入力度。2015年-2017年安排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50亿元;高水平大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从1万元提高到1.2万元等。

  改革方面,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加强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出台一系列在全国领先的创新性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和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成果如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众所周知,ESI是国际公认的判断学科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参建高校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增速明显加快。目前共有53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比2015年1月增加18个学科,增长51%.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基础研究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同时,全省理工类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建设水平提升。2016年和2017年,全省新增理工类本科专业分别达到58个、72个。至2016年底,全省理工类本专科在校生占比达到37.89%,比201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理工类学科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聚集人才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是要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双高”建设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各参建高校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育方面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譬如,广东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所高校率先试点,启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又如,出台《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4条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改革措施,在经费使用、职称评审、住房保障、出入境手续办理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人才激励措施。

  除了人才制度改革外,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也是广东“双高”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广纳贤才,2015年以来广东省先后两次组织省内高校到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举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招聘多学科、多类型、多岗位教学科研人才,300多名海外精英签订意向书。同时,各参建高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双高”参建高校两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45人,较建设初期基本翻番。

  据统计,近两年来,5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共引进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645名,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4名,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支教师、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各高校身体力行。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广东各高校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中大实施“人才倍增”计划,2015年以来,新引进各类人才近2700人,其中近40%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菁英直接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新增数量2016年位居全国高校前5位,其中青年千人新增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

  华工着力打造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所组成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今年正式全职引进的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是国内仅有的10名中组部“顶尖千人”之一。2016年,学校有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两名教授入选2017年IEEEFellow,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华南农业大学先后出台系列人才创新制度,包括引荐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丁颖人才支持工程、首聘教职工聘用管理办法;明确将博士后作为重要科技创新力量,并将其待遇提高50%等,实现人才队伍的“高原见峰”,已超额提前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

  华师先行先试,两年多来围绕岗位管理、合同用人、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分配激励、社会保障和考核退出七个方面大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人,其增量远超“十二五”期间5年增量。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对媒体形容,“优秀人才之于高校,就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又持续不断地带来新凤凰,真正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激发活力

  脱胎于国家“863”项目的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工,2013年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全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在柔性AMOLED显示领域实现我国零的突破。

  “与几年前比,现在的政策明显更为宽松、更具激励性。”新视界相关负责人王正寅表示,国家部委、省市及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学校老师创业,成立企业或和外面企业合作,符合相关政策文件,可以占有一定比例股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业的积极性。“

  如今,像这样的创业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双高”建设以来,广东省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在全国领先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政策,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譬如,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五个下放”、“二十二个自主”;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与科研评价考核的9条措施;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4条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改革措施;出台《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等。

  参建高校也积极主动作为,对接政策红利。“双高”建设以来,各参建高校新制订或修订规章制度413项,全面推进内部治理、人事制度、资源配置、经费使用等制度改革,通过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在如今的制度创新和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下,大学科研成果可以更容易向实用转化。”王正寅感慨。

  高校制度改革释放巨大红利,引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结出累累硕果,全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科研总经费160.39亿元,较2015年增长49.52%,有20所高校投入经费超亿元;2016年参建高校科研总经费达120.3亿元、增长54.62%;获省应用型科技研发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99项,占全省总数62%.

  2017年,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2719项,资助经费达12.3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0%和6%,比2014年增长60%和30%(同期全国立项数仅增长13%);9所高校立项数入选全国高校百强,创历史最好成绩。

  以中大为例,近年科研创新突出“大平台”。2016年开始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大平台和大团队建设,重点建设的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海洋科考船、“天琴计划”、精准医学、超算中心、南海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均获得国家和地方立项和经费支持,取得实质进展。据统计,中大总体科研经费2016年突破34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倍增目标。

  华工目前建有2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个国家高端智库和139个部省级科研机构。如此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在全国高校也不太多见。

  “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双高’建设,大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出一系列有利政策,比如允许教师兼职、提高教师科研转化后个人收益的占比,让大家放心去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暨南大学教授、禾信仪器董事长周振对此感受最深。

  “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高校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对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周振认为,当下产学研“两张皮”的问题已基本破解。今年4月,他创办的国内首家专业研发制造质谱仪器的企业———禾信仪器正式挂牌新三板。

  2016年,5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共申请专利4747项,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专利授权量1937件,发明专利公开量2221件,居全国高校第3位,2015年华工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公开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56件,是2015年的2.5倍,跃居全国高校第15位。

  此外,东莞理工学院与横沥镇产学研合作成果“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佛科院专利申报井喷式增长,2016年专利申请874项,是2015年全年申请数的16倍。科技成果转化率也稳步提高,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达到28.9%左右,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科技成果。

  校地合作

  “双高”建设不仅强调科研创新,同样重视学以致用,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

  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等平台近500个,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并在支撑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卫生强省”、南方教育高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高校也积极发挥智库和孵化器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于去年6月正式向中央提交政策报告,建议创设“环珠江口湾区”,这一建议最终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发展规划中。

  今年5月底,佛山高新区广工大研究院“工匠创客汇”作为广东省众创空间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引起高度关注。

  目前,广工大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至4个,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孵化器最多的高校,学校的佛山、东莞、广州、河源四个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带动产业增加值超20亿元。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陈鸿宇教授说,创新驱动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最基本和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而广东的“双高”建设与广东经济转型密切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广东高校正在向着培养更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多科研转化成果,使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未来,广东高等教育“双高”建设怎么走?如何对接“双一流”?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将对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进行动态调整,即将对参建高校建设成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目前高水平大学建设参建高校奖优罚劣、动态调整,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列一批高水平大学。

  同时,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我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契机,围绕我省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瞄准国际一流,强化标杆引领,集中优势资源,加强政策倾斜,引导高层次创新人才、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向重点学科集聚,更好地辐射带动全省高校创新发展。

  南都记者贺蓓 尹来

  通讯员何法 卢庆 雷方玮 李宇红

标签:双一流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