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称“港中大(深圳)”)正式“去筹转正”了!记者昨日从港中大(深圳)获悉,3月21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函》,同意正式设立港中大(深圳)。
根据教育部的批复,港中大(深圳)合作设立的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的长远规模为在校生11000人。港中大(深圳)将优先考虑内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专业,首批设置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后续所规划专业将按国家规定和程序逐年增设。
批复指出,港中大(深圳)的本科生招生将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学校将按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同时还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合作办学协议颁发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位证书。研究生的招生将实施香港中文大学学位教育,颁发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证书。
此外,学校将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引进优质师资,尽快形成高质量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徐扬生表示,港中大(深圳)下一步将重点在全球师资力量引进、学科发展规划、2014年招生工作等方面稳步推进。
招生生源以及学费问题备受外界关注。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办学的长远规模需要6—8年时间才能完成。“前一两年招生会较少,刚开始可能只招几百人。学校生源大部分会来自国内,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来自珠三角,也会有港台生和国际生,同时也会包括贫困地区的学生。”
“学费方面或将高于内地公办高校。”徐扬生表示,相对于港中大公办学校的性质,港中大(深圳)将是自负盈亏的学校,“来自深圳市政府的资助只占办学总体经费的很少部分,其余经费都将由学校自筹,主要来源将是学生的学费,因此可能会设置得比较高”。不过,港中大(深圳)对于贫困生也会有相应的资助。学生的奖学金主要来自于各地的社会筹款,所有教员都由港中大(深圳)聘请,“港中大(深圳)不会花香港中文大学一分钱”。
延伸阅读
港中大(深圳)“去筹转正”的消息引来不少学者的关注。虽然港中大(深圳))并非第一所境内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但不少学者仍然对该校的办学价值表示肯定,希望它能给内地学生带来更多的教育选择,并为境内外、中外深度合作办学做出探索。
一些学者分析称,港中大(深圳)在内地办学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港中大(深圳)、政府、社会等多方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港中大(深圳)要真正对内地教育起到促进作用,首先要做的是把学术规则真正建立起来。”
专家学者建言港中大(深圳)未来发展:
建立学术规则促进内地教育改革
希望
为内地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境内外合作办学,能够给内地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同时能引进优质的师资课程,借鉴境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制度促进内地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港中大(深圳)也会有这样的价值”。
港中大(深圳)并不是第一所境内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但就已有的合作办学经验来看,这种模式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一些学者期待港中大与深圳大学合作筹建港中大(深圳)不止是模式的创新,还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关专家也表示,在现有的境内外合办学校中,学校内部会采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在教学上确实有相对独立性,但在招生、管理乃至学业评价制度上,枷锁依然存在。“关键还是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愿意放权。”熊丙奇说。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表示,不管是深大所做的内部体制、人事制度等改革,还是南科大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作出的探索,都是在内地高等教育框架内作出的探索尝试。这次港中大(深圳)获批,标志着深圳在与境外合作办学方面迈出一步,“会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很多新的方向和探索。也会将国际化等好的理念带来深圳”。
港中大(深圳)的探索加上南科大、深圳所做的改革探索,会形成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气候,“三所学校类型不同、发展起点、路径也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怎么推动深圳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李凤亮说。
建议
“原汁原味”之外要“接地气”
港中大(深圳)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对此专家也给出不少建议。
李凤亮建议港中大(深圳)要密切关注内地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办学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在借鉴香港本部的同时,也要能够“接地气”,不能仅仅将港中大本部很多东西“原汁原味”搬到深圳,而是应该结合深圳以及内地需求,在课程设置、招生等方面作出探索,为境内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作出探索,“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接地气的程度和方式会影响港中大(深圳)未来发展速度”。
“其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李凤亮称,当面临一些挑战时,港中大(深圳)、政府、社会等多方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港中大要思考怎么接地气作出调整,同时要不牺牲其原则,内地也应该考虑怎么虚心借鉴,根据相应的情况作出调整”。
李凤亮认为,港中大(深圳)应该借鉴其他境内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同时把深港合作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在合作办学方面有诚意地展开深度合作。他同时建议港中大(深圳)借鉴一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院校的经验、教训,立足实际稳步探索、创新。
期待
通过学术规则产生影响力
港中大(深圳)被很多人寄予厚望,期待其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一所大学去改变中国教育,期望可能高一点。但它能不能对现状有所改变,则与学校的办学情况直接相关,目前还不好做判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港中大(深圳)要把学术规则真正地建立起来,通过自己的学术规则来产生影响力。
在熊丙奇看来,即便是与境外的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仍旧有限,“这是由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所决定的”,因为境内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仍然面临办学自主权不足的问题。
“境内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基本都纳入内地统一的招生计划中,就从本质上限制了学校之间的竞争。”熊丙奇认为,内地考生仍然只能获得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不是同时获得多张再进行选择,“多样的选择才能促进内地高校的竞争”。
在熊丙奇看来,内地的教育必须进行管评办分离,建立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合作办学的开放力度,“若不愿意放权,办学上会有更多局限”。
此外,熊丙奇还认为,如今并不能仅仅满足于境内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允许境外大学到内地办分校,完全采用其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制度,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真正发挥其“鲶鱼效应”。如此,才能迫使内地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增强竞争意识。
统筹:孙颖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