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坐落于川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拥有全日制在校生31459人,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500亩,固定资产总额12.6亿元。这所有着65年办学历史的大学,它培育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已经遍布各个地方。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陈宁教授始终把爱生重教的职业精神、科学质疑的原创精神、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看作是自己教书育人理念的重中之重。
5月13日,从各地返回母校的近200名西华师范大学校友代表与30000余名在校师生齐聚校园,共同庆祝西华师范大学65周年华诞,为学校献上浓浓的生日祝福。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了西华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宁,请他来谈谈在国家和四川省发布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时期,西华师范大学如何实现内涵发展。
继往坚守师范性注重多样性
记者:“十一五”以来,作为四川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师范院校之一,西华师范大学是如何推进事业发展的?
陈宁:“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重质量、强特色”发展脉搏,发扬“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树立“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坚守师范性、注重多样性,坚持内涵发展,奋力推进“质量工程”和“申博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记者:高校是中国新一代栋梁的摇篮,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能力方面,西华师范大学做了哪些新的努力和尝试?
陈宁: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3145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30人;本科专业达到55个,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9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4项,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建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建设实现跨越。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4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成为四川省博士授予权建设候补单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科研水平快速提升。获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200余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1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2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设立了“西华师大讲坛”,承办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场。
师资队伍实力增强。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7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6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260人,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人次,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建筑面积96万M,固定资产总额12.6亿元,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值1.43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25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西华师范大学做了哪些尝试?
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突破。与美国、韩国、法国、日本、阿根廷、巴基斯坦、泰国、捷克和中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选送师生进修学习;2007年以来共有7个国家65名留学生来校学习。
回首往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总结过去,我们深知探索历程之艰辛。
开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
记者:西华师范大学已经65岁了,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计划?
陈宁:未来五年,学校力争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把学科建设作为战略举措、把科研创新作为重要标志、把服务社会作为基本职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本依托、把对外开放作为有效途径、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深厚土壤、把改善办学条件和民生作为重要任务、把党的建设作为可靠保障,努力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记者:您提到人才培养是根本使命,在人才培养方面您有什么展望呢?
陈宁:西华师大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各级“质量工程”项目内涵建设,努力创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要按照“突出师范专业的品牌性、打造非师范专业的特色性、强化高职专业的应用性”的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分类指导,优化专业结构;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努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有利条件。
建立动态学科调整机制
记者:西华师大“申博工程”进行得怎么样?
陈宁:西华师大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确定到建校70周年时,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为此,我们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战略举措。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建设一流文科、支持有特色理科、有选择地发展工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把握需要的原则,以学科方向为基础,学术梯队为关键,科研基地为依托,对各学科进行分类定位、差异发展,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和校、院、学科三级管理机制。
同时,按照“基础研究有特色,应用研究有突破,交叉协调发展”的思路,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着力培育科研创新团队;要紧紧围绕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提高各类平台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记者:作为师范类高校,在教育培养人才这方面,西华师范大学未来的宏图是什么?
陈宁: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基本职责。坚持把服务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积极实施“优秀园丁培养计划”,推进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师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培养教育家摇篮的作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学习型社会推动者的作用和四川高水平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本依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成长扶持计划,培养、培训和引进三管齐下,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要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深厚土壤。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推进,深刻领会“南师文化”、“四川师院文化”和“西华师大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髓,整合“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打造蕴涵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独有的大学文化,建设文化校园、文明校园。
记者:目前一些高校都拓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外合作办学?请问在国际交流方面,西华师大将迈出什么步伐?
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学生实践、干部培训和教师互换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资助教师在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访学,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科研
华西都市报记者涂诗薇
西华师范大学校长
陈宁简历
陈宁,男,1960年生,汉族,四川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华师范大学
辉煌历史
1946年5月,承东北大学之薪火,李季伟、龙杰三、王宏实先生等人在三台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秋,改称“私立川北大学”。1943年,伍非百先生在南充创建了西山书院,1949年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从此,川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星火点燃。他们的开创之功永远镌刻在西华师范大学建设发展的历史画卷上。
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川北大学迁至南充,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组成了“川北大学”,胡耀邦同志作出了“不看牌子看货色”的重要指示。全校师生在川北热土上挥洒汗水,艰辛创业。随着四川省建制的恢复和全国高教院系调整,川北大学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院校。
1956年,因四川区划调整,学校一部分迁往成都,一部分留南充,建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此后的31年时间里,“南师人”务实进取,誉满巴蜀。直至今日,“南师院”仍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1989年1月,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
新世纪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建成了新校区,于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