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才升格为本科的常熟理工学院,今年一年内,却迎来了来自全国的40多所本科院校前来“取经”,而“取经”的核心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转型”。
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傅大友教授怀揣梦想:“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都有自己的‘品牌’或‘一流’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坚持走合作教育之路,努力办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找准定位 快速转型
今年5月,当常熟理工的学生在常熟天银机电公司的实习期即将结束时,公司董事长赵晓东开出6000元月薪加以挽留,得知学生想继续读研,赵晓东“痴心”地说:“读书费用我全包了,请你毕业后加盟我们企业。”
赵晓东的话代表了很多当地企业家的态度。今年,常熟理工许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了100%”。
毕业生“吃香”,傅大友有“秘诀”:“不少以前是师范起家的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让原有传统专业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师资‘有课上’,不敢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学校转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我认为,决不能为了保老师的饭碗,而让学生找不到饭碗!”
升本之初,常熟理工确立了“从教师教育为主的普通专科学校转向理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目标。至今,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三次大的完善,傅大友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我们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不以科研成果展示办学成就,而以培养工程技术类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常熟理工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来设计专业。如今,全校共开设41个专业,理工类专业占70%,理工类学生数占80%。
校际互动 合作培养
今年暑假,上海电梯行业协会来到常熟理工学院,要求与学校合作培养电梯行业人才。上海方面“慕名而来”,源于去年1月,常熟理工就与苏州东南电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新开办了“电梯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培养从事电梯设计、制造、安装施工和监测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上海电梯行业协会负责人认为,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电梯企业,但目前国内鲜有培养此类专门人才的高校,常熟理工“抢”到了市场先机。
常熟理工教务处处长徐惠钢教授介绍,学校坚持走合作教育之路,实施“校际互动、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要想进入IBM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今年和去年,常熟理工却有10多位毕业生被IBM录用。这得益于2008年起,学校与常熟市政府和IBM合作,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引入IBM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大批量培养地方急需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依托行业企业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常熟理工各专业的自觉。“电梯班”、“轴承班”等各种冠名班,以及“NIIT项目”、“巅峰项目”等合作项目,逐渐覆盖理工科的各个专业。
缩小“缝隙” 赢得空间
日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常熟理工学院曹进等三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这是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中今年唯一获全国一等奖的高校。
学生处处长李俊峰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大学生通过比赛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全校近5000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290项。”
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朱林生教授说:“以前,学生关起门来做毕业论文,课题大部分来自教师的科研,或是凭空想象;现在,学生的课题大都选择企业的技术革新、科研项目。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和学校各指派一位老师,论文答辩组成员也以企业为主。”
紧密的校企合作,让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缝隙”变得越来越小。2009年,学校联合上市企业阿特斯建起了苏州首家“光伏科技学院”,聘请了10名校外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计算机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中的55门课程,全部由外教和企业人员授课。
傅大友透露,今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与苏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常熟理工学院协议,苏州市支持学校建设两个学院、两个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