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学校提出了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实践”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明确一个目标。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明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中心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大实践”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好校内校外两个基地,调动起教师、学生及企业三方积极性,与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等四个平台相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建设好两个基地。在校内,学校针对理科与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专门建立了大学生自然实验中心与工程训练中心两个校级本科生创新基地,以及土环、冶金、材料、机械、信息5个院级本科生创新基地。校院两级创新基地均设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室及交叉学科工作室与实验室。基地设勤工助学岗位给优秀的博士、硕士生,加强对本科生基础性知识的指导。此外,学校2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全部面向校级以上本科生创新项目开放。在校外,近四年学校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1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了145个实践基地,覆盖了学校全部的44个本科专业。学校加大与宝钢、鞍钢、首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力度,为实习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如我校首钢实习基地建有200个床位的专用学生实习宿舍,每年接待600名学生实习,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随着专业的增加,学校进一步拓宽实习基地覆盖面,与中科院、燕山石化、华北制药、北京金隅集团、北京海关、海淀法院、宣武区等单位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的合作协议,校外基地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调动起三方积极性。调动起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积极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工作的关键,为此学校从经费、机制以及成果三个方面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积极鼓励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对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不低于一门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工作量,从而调动起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目前,有129名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方面,学校在实习费使用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授课,介绍企业在技改方面的最新的成果,提高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学校出台了《学生创新管理办法》,将科技创新活动学分化,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学校加大奖励和推免力度。四年来,先后有150名优秀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提高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学校在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中一方面明确学生实习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依托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从而使得企业在提供稳定实习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创新项目的源头。2007年,托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开展的国家级项目《生物流化床在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回流液脱氮除磷中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立项的国家级本科生创新项目《铜带冷轧润滑剂研发及轧制润滑效果研究》研究成果在实习企业投产后,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两百余万元。据统计,2009年各类企业共接收学校各类实习生1503人,占到参加学生的19.2 %。
——做好四个有机结合。学校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结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一是与科技竞赛有机结合。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与延伸。在全国机器人大赛、智能车大赛、节能减排等科技竞赛中,参赛队员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跨学科、多专业的。为此,学校鼓励各竞赛团队将复杂任务分解若干个专门的课题分别进行科技攻关,分别予以资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竞赛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指导教师、实验室资源的共享。通过科技竞赛,一大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近年来,学校学生机器人代表队在全国第一至六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学生智能车代表队在2008、2009年度全国大赛上两次问鼎冠军。此外,学校每年有近200人次在市级以上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奖励,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科技创新先锋,推动了全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二是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学校每年召开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是积极营造氛围,做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宣传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以促进大学生发明专利申请为主题,开设知识产权专题讲座与课程,培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校园创新文化。二是实施以培育创业能力、孵化科技项目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业行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与水平,并通过组织“挑战杯”、“摇篮杯”等科技创业项目大奖赛等形式,选拔推荐优秀创业项目。三是在以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并提供“保姆式”创业服务。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科技创业基地免收房租、物业管理费;学校设立专利补贴专项资金,在校学生申报的专利经科研处审核后,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优秀专利项目,将对其专利申请费和专利代理费予以补贴,并择优推荐进入科技创业基地孵化;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内设置专人,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各类孵化功能服务,对于优秀的科技创业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
三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将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的暑期,分两次进行。每次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2周,每次4个学分,共8个学分。分数进入学生成绩单。”新的模式极大调动起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2006年,159名学生沿京杭大运河全线1794公里实地调研,后经过半年的整理、分析、研究完成的《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2008年,由在校本科生牵头开展的城市流浪乞丐调查,以及形成的《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豫两地调查为例》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四是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学校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紧密结合,2004~2006届工科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62%的选题来自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2003~2006学年,本科生参与了学校153项国家重点和基金科研课题研究,占学校同期该类项目的42%;在463项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实践项目中,有46%是结合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进行的。此外,学校积极做好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相关工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更高的起点。
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2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共立项2339项,其中校级以上项目411项,学生单独申请或参与申请专利19项,制作实物80余件,发表论文200余篇,4项成果被投入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5000余万元;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本科生40%以上获得国内一流大学的保研资格或国外著名大学的奖学金,90%就业的项目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基本实现了满意就业。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