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开展了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的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此次调研活动高举“传承吕剧古风,共普文化新韵”大旗,在吕剧文化的发源地——黄河三角洲行程400多公里,通过与民间艺人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参观农家书屋及博物馆等活动,获得了大量关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手资料,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相应措施进行考察。
此次调研活动是响应教育部、团中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而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石油大学重点支持的社会实践项目,并入选由大众日报社主办的首届“调研山东——《大众日报》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寻根之旅”、“文化之旅”、“传承之旅”。队员们通过对吕剧民间老艺人杜瑞杰、时玉良及专业吕剧演员的采访,以图片、视频、日志等形式搜集整理资料,了解记录吕剧的起源和发展;通过与当地文体局等有关部门交流,通过对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考察,调研了当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及吕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通过发放调研问卷、采访吕剧演员、搜集专家学者观点等方式对如何通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强对吕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送往有关部门。
起源于100多年前的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之一,产生之初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建国后也曾一度为大众所热爱,但近年来吕剧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当地党政部门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文化大院、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增加吕剧团下乡公益性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使吕剧相关资料、文献得以整理、保存,提高了吕剧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加了群众对吕剧的了解与热爱,为吕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利基础。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