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大学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到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工作中去。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办学过程中,百年学府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大步前进。
科学规划,走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切实抓住发展这个治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在全国率先提出和确立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把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强调“质量”提高而非“数量”增长,强调“内涵”提升而非“外延”扩张,强调“软件”改进而非“硬件”加强。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南京大学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抓手和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方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南京大学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投入,认真使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世界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色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学校的总体建设战略目标并将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12年,即建校110周年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水平。第二步,从2012年到2022年,即建校120周年时,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部分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说,“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强调了一流大学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正确处理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平稳发展与较快发展的关系,坚定了南大人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心。
以人为本,走创新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南京大学遵循“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一是创新教育观念和本科生培养模式。近十余年来,南大已开展过四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1996年,以“我们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为主题;1998年,以“面向21世纪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题;2003年,以“如何创建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为主题;2006-2007年,以“如何继承百年南大的优良传统”为主题,实施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行各业创新拔尖的领军人才。在一次次大讨论中,人才培养的理念更加明晰、模式不断创新。从2006年起,南大对本科生教育实施“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二是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南京大学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调整、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别设计和质量标准体系,尝试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及导师资助制。
三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南京大学从政策体系入手,不断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在队伍建设中,2007年实施了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8年实施了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青”为培养目标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9年将出台以院士为培养目标的“精英人才计划”,期望通过三项人才计划的实施,构建多层次的、完整的、明晰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2000年以来,南京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8篇,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校友名单中,南京大学以101人名列前茅,占据了总人数的5.6%。现在,南京大学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33人,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6人,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2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9人,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统筹兼顾,走跨越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南京大学紧紧抓住这一根本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在学科建设上坚持“四个统筹”,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两个接轨”的发展思路,办学实力和声誉日益提高。
学科建设坚持“四个统筹”,即统筹文科和理科的发展,统筹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统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统筹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
南大校长陈骏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南京大学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立足实际,科学定位,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加快学科优化升级,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经过数年来的统筹谋划和精心布局,南京大学基本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和学科体系。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南京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中,南大参评的28个一级学科中有23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前10,特别是物理学、天文学和大气科学3个学科名列榜首。
在坚持“四个统筹”、创新学科建设机制的探索中,南大的“学科特区”应运而生。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等六个“学科特区”。“学科特区”以“学科新、机制活、效益高”为特征,建立后很快显现出旺盛的活力,对全校学科整体水平和学科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激活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力量。
近年来,南大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两个接轨”,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努力进入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与现代化建设接轨,努力适应社会需要。这“两个接轨”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标志着学校对科学研究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
通过“两个接轨”,南京大学科研工作得到了可喜发展。自1991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中国高校首位,体现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闵乃本院士等5位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共有17项成果获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励,奖励数量居中国高校第二名。2006年,由已故著名教育家、南大老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南京大学发挥人才、科研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南京大学成立的江苏发展研究院,已成功举办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4任省委书记誉为“智囊团”和“思想库”。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曾到科技园视察,对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凝心聚力,走和谐发展之路
近年来,南京大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校工作,实行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全面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学术活动的“软环境”,即学术风气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养成。南大人深知,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正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
世纪交替之际,南京大学就开展了“什么是大学精神”的热烈讨论,文理科著名学者、校内机关干部、普通师生们纷纷发表感言,对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风达成共识。
近年来,南大校领导多次在全校重大会议上强调开展以干部政德、教师师德和学生的社会公德为内容的“三德”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反对学术腐败和不良风气,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导师育人规范、学术研究规范,表彰“三育人”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树立良好学风、校风和新时代道德风尚。
家和万事兴。2004年和2008年,南京大学进行了两轮机关作风建设,强调科学与规范,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勤俭办学之风,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的高水平管理队伍,努力塑造“精干高效、求真务实、廉洁从政、纪律严明、管理规范”的服务型机关新形象。学校通过意见箱、座谈会、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征得大家对机关作风的意见和建议。两轮机关作风建设都以师生满意与否为检验标准,实效显著,与广大师生关系密切的机关都提出了具体细致的整改措施,强化了服务意识,树立了良好形象,凝聚了人心。
为建设和谐校园,弘扬社会主义互助精神,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南大在2002年年底成立了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会。互助金由学校和教职工个人共同筹集并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学校全民所有制在编教职工都为会员,离退休人员、学校企业编制职工自愿参加。会员从入会起每月缴纳互助金10元。截至2008年底,学校资助600万元,教职工缴纳金收入430多万元,受助教职工708人次,发放补助金340多万元。大病医疗互助也由于它给患者的切实帮助和许多人性化的细节照顾而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一致好评。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校园和谐和追求工作卓越的主要抓手,是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保障。在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南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的作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供政策保障,建立长效机制。近年来,围绕“建设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团委和后勤集团等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作为组织保障,通过校团委和校研究生会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文明共建、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伟大的事业最能凝心聚力,伟大的时代最能催人奋进,伟大的目标最能鼓舞士气。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正以“开拓创新求突破、科学发展建一流”为实践载体,提振信心,知行合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而奋力前行。(朱庆葆王永义朱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