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高校新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概况介绍及学校领导对高考学生殷切寄语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4-09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作者:未知

0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建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1989年学校在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7年,学校进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学校。2000年2月,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并获“单项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吴仪、周永康为代表的国家党政领导干部;以何国钟、王德民、时铭显等9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李毅中、马富才、卫留成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通过八达岭高速公路直达北京市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读书与做学问的圣地。

  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学校现有10个二级教学院(系、部),25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 1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99个硕士点,13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以及基础研究及超前技术储备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5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双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33名,教授200名,副教授228名,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名,全国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6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另有“李四光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 获得者9人、“孙越崎能源大奖” 获得者3人、“候祥麟基金” 获得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学校自1982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909名全日制毕业生。其中:博士生1062名,硕士生6712名;他们已成为中国石油、石化、海洋石油战线的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学校在校生12469名,其中:研究生5542名、留学生402名。

  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教育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重在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校专业人才培养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从2003年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对地质工程等6个石油主干专业进行品牌专业建设。经过多年建设,这些专业在专业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2007年—2008年,在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我校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拥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营销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前5个专业还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的25个本科生招生专业中,既包括具有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石油、石化行业类专业,又有面向社会、适应国家需求的英语、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环境、机电等专业。

  近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在94%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占30%左右,在石油石化系统就业率60%以上。

  学校的校训是“厚积薄发开物成务”,校风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教风是“为学为师 立德 立言”,学风是“勤奋严谨 求实 创新”。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宗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学分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攻读双学士学位,也可以进行辅修专业的学习;学校允许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期末在校内转专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及管理制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长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国内40多家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签署了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有40余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我校设置了企业奖学金;8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我校建立了育才厅;在44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在60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与23家石油石化单位签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开展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活跃了校园内的科研和学术气氛,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了研究和创新方面的熏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十五”以来,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的58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截至2008年,学校就选派了由中石化和中石油全额资助的136名学生赴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和乌法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科研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我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我校年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达300余项。“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8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材奖5项。出版发行科技专著210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7914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411篇),完成成果101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201项);获得授权专利367项(其中发明专利245项)。

  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时是第一批重点录取院校。

学生资助工作

  国家、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我校设置了多种奖助学金,用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发放金额1000多万元;我校还设有勤工助学中心,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数千个勤工助学岗位;多年来,我校始终与银行保持着友好和密切合作关系,已连续多年对贫困学生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保证新生顺利入学并安心学习。通过奖、贷、补、助、免等各项学生资助管理措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未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一、    奖助学金

1.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分为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二大类:

(1)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特等、一、二、三等奖学金,获奖比例分别为:特等奖学金,全校10名,每人每次5000元;一、二、三等奖学金比例,占参加测评学生的6%、13%、23%,奖学金额度分别为2000元、1000元、500元;

(2)单项奖学金包括:1)科技创新奖学金、2)文体活动优秀奖学金、3)社会实践奖学金、4)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5)优秀青年志愿者奖学金、6)学习进步奖学金、7)励志奖学金等。

2、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奖学金:分为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和定向就业奖学金三类。具体的奖助学金名称和标准见附件。2008年全校42%本科生获奖学金,平均每人获奖学金2400多元,全校24%的本科生获得助学金,平均每人助学金1900多元。

二、国家助学贷款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我校已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用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及其部分日常生活费,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实施“2+2”联合培养招生

  “2+2”联合培养招生,是我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一种办学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在国外学习2-3年(同时保留国内学籍),双方学校互认学分,学生达到双方学校获取学位规定的学分要求,获得双方学校的学士学位和我校本科毕业证书。从2006年开始,为了适应石油国际化战略需要,学校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施了2+2联合培养方案。

学校实施“创新计划班”招生

  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以创新性教育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人格高尚、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学校从2007年开始设立“创新计划班”。

  “创新计划班”采用“3+5”的培养模式。前3学期单独编班、集中授课,强化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在第三学期期未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学生选定专业后,由其专业所在院系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并指导后5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

  “创新计划班”在课程教学、新生研讨班、科研实践等培养过程中,加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开阔视野,激励成才。

    “创新计划班”计划招收60名学生。在新生入学后,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从各院系学生中选拔数学、物理、英语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参加我校举行的单独考试和面试,择优选取。

    “创新计划班”由学校组织专家单独制定培养计划,选派经验丰富、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优秀教师授课;配备专用教室,在研究生保送等方面优先考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8号教务处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2249

E-MAIL: sydxzsb@cup.edu.cn

网    址:http://jwc.cup.edu.cn/public/zsb/index.html

传真电话:010-89733245

咨询电话:010-89733245

 领 导 寄 语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

  建国伊始,百废待举。1953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石油工业发展需求,北京石油学院在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并吸收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创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学校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学校历经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又在北京办学,数次搬迁,几次更名。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征程中,几代石大人以服从国家战略需求为光荣使命,秉承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曲折中奋进,在奋进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跃,确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56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专门人才,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吴仪、周永康为代表的10余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等国家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一大批杰出的石油企业领导人、院士、科技专家和英模人物。学校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拥有一批以院士领衔的优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已成为国家石油石化高级人才培养、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标志着进入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行列。 2007年9月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北京市教育工委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检查验收。这些都呈现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局面。

  大学的事业薪火相传,延绵不绝。面向新世纪,学校在科学分析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对石油高校的要求,以及石油石化企业加快走向海外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等形势后,明确提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此,我们一定会秉承学校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弘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践行“厚积薄发、开物成物”的校训,继承着石大先贤们的血脉,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再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新辉煌!

  同学们,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风雨冲刷,更见青松巍峨!我们热忱期待着更多的优秀学子汇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谱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标签:新闻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