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比奖学金保研出国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格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2-05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韩妹 肖舒楠

  ——访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历史研究所所长郭世佑教授

  2008年的教师节,一封题为“当代大学生的是非观念与未来法律人的职业伦理何在”的公开信,在中国政法大学网站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封信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中华文明通论》课程部分学生的要分现象,信的开头写道,“我作为课程组负责人,连续接到07级部分同学的电话、短信与电子邮件,共计多达200-300人次,超过我调入法大5年来学生提问次数之和。其中考分不及格者有之,考分及格者亦有之,二者都在强烈希望加分。及格者要分的目的不外乎要达到"入党"或申请"奖学金"的分数标准。”

  这封公开信的作者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历史研究所所长、校本科必修课《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组负责人郭世佑。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比奖学金、保研、出国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格。作为教师,应该勇于站出来,阻止要分的不良之风。

  中国青年报:听一些学生说,不少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要分现象,但没有人站出来批评。您为什么第一个站出来呢?

  郭世佑:学生要分的理由都很荒唐,基本是强词夺理。我希望这个现象能引起教育界与全社会的重视,追问和反思我们国家为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其实际成效究竟怎样。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不容易,要分可以理解。但我认为,不能纵容这样的学生,特别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否则当他们走进社会,成为法官、律师后,会干些什么?我们怎么指望他们致力于公平法治,为老百姓撑起一片蓝天?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政法大学的教授,我必须站出来。

  我在公开信中也提到,如果对儒家文化治世基本情况、唐宋文化基本特点这类问题都一无所知的话,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和不卑不亢的世界公民。这些同学应该去反思自己,而不是找任课教师要求加分,更别提还以入党、评奖学金、保研、出国为理由。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真的有隔世之感。我认为,奖学金不是为这些要分者准备的。如果他们要分之后入了党,又凭什么去扮演“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呢?比《中华文明通论》的考分更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程度与批判精神,还有国家伦理与民族使命;比奖学金、保研、出国更重要的,是一个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格。

  如今在我们国家,至少有三种职业人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医生、教师和律师。而这三种人恰恰最需要人文素养、道德水准。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学生要分,说明是有教师给他们洞开了这扇大门。您怎么看?

  郭世佑:我们公布的分数已经是层层“从宽”之后的,但还是有不少学生不及格或者分数不理想。我们最后坚持了原则,没有再加分。如果要分就给,那就没完没了了,更重要的是没有公平、公正可言了。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还有少数家长,甚至司法官员倚仗权势来找我要分,对他们我一概不理。他们是在侵犯一个大学的尊严。校风是学校的生命,要分现象是对校风的极大污染。

  当下确实有一些教师对要分现象表示理解。他们是好心,体谅现在学生不容易,学习和就业压力大。但体谅不等于纵容,我觉得那是害了学生,也害了我们的社会。当然也有教师觉得如果不给分会有压力。但我只想说,要教出一点底气,教出一点属于教师的价值和尊严,要勇于站出来纠正校园的不良之风,不要在原则上偏袒学生。

  中国青年报:您在公开信中提到开设《中华文明通论》课程有难处,为什么这么难呢?

  郭世佑: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很难有教师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都精通。由于多学科的渗透,加上几乎每年都有考古与文献资料的重大发现,中华文明研究的起点已经很高,绝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能通下来。

  另一个是对《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的态度问题。尽管法大校方从强化通识教育出发坚持开这门课,而且是必修,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是朝着就业来的。从短期看,《中华文明通论》课程跟就业没多大关系,长远来看对学生就业后的核心竞争力和成长就有很大作用。这次向我要分的邮件中,有的没有称呼,有的不留姓名,用词还挺生硬,给人的感觉就是没礼貌。这就是通识教育缺乏的体现——不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更不知道怎样体面地表达自己。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现在缺少通古今的学者?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师?

  郭世佑:我不太喜欢提大师。什么叫大师?我们大陆有几个人能够跟钱穆相提并论?一个人创造生命的有效时间不就是在25岁到55岁吗?但很多人都浪费了。半个世纪以来,先有历次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后有拜金主义横行与工科管理模式盛行,明显阻遏了我国学术产生真正的大师,要有也是假的。包括我个人在内,都是一些“章节教授”,名为“专家”,实为“窄家”。

  目前的高校管理模式也不利于教师去“通”,教育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忙于填各种学术成果统计表,不得不把学术研究当做狭窄的自留地,重数量轻质量,逼着教师朝着窄的方向去研究。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现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郭世佑:尽管有部分学生很优秀,但总体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在滑坡。我们在阅卷时发现,有些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差。由于应试教育的刚性约束,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只会背要点,应付考试,还有一些学生只会抄课件,一字不改。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总以为过去学的都是正确的,是真理,都很难进行创新和个性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只能从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入手,光靠一两门课或者几个教师的努力还不行。

  中国青年报:作为法大的历史研究所所长,您怎么看历史学科在一所大学的作用呢?

  郭世佑:任何一个像样的大学,都必须有历史学科的相应支撑。在美国一些顶尖的理工科大学,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有非常出色的历史学师资。历史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研究人类的智慧、情感与创造,研究一些高智商的人物。如果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都缺乏了解,他又能有什么学术底气和爱国情怀呢?托福、GRE考得再出色,能指望凭它得到西方世界的尊重吗?本报记者韩妹肖舒楠 

标签: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