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让人意外的是,前天(2月2日,下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宣布今年暂停招生,高职类招生也同时暂停——相形对照的是,今年中戏和上戏导演系的报考人数因此成倍增加。
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考生而言,北电和中戏、上戏的导演系都意味着一种梦想。让人意外的是,前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宣布今年暂停招生,高职类招生也同时暂停——相形对照的是,今年中戏和上戏导演系的报考人数因此成倍增加。
然而一个不得不让人正视的事实是,导演系学生的就业并不甚理想,尤其能够留在导演岗位上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更多的导演系毕业生往往被时间无情淹没。
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文艺青年们实现梦想殿堂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今年暂停招生,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因此“爆棚”。据上戏方面透露,目前仅最先开考的北京考点,网上预约报名人数就已经达到800多人,比去年300多人的报名数几乎翻了三番,而预计到2月6日报考正式确认日,现场报名人数还会大大超过目前的统计。而今年上戏导演系戏剧影视专业也比去年缩减了3个名额,总共只招收15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可以预见。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停招使得外界纷纷揣测,随着大学扩招阶段的过去,曾经一直在艺术院校奉行的“精英教育”,是不是又将重新回归?
停招原因:
精英教育又将复归?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考生的报考热门,今年的停招使得该校文学系的报考人数激增,报名第一天人数甚至超过表演系。很多原本打算考导演的考生,最终不得不“曲线救国”,改考文学系。
对于今年导演系的停招,北京电影学院的解释是要进行教学设备更新和教学资源整合。而高职的停招,则是为了将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集中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上,做中国电影的精英教育。但在很多圈内人士看来,“资源整合”只是官方理由,而在此次停招背后最大的关注点,应该是北电校方所提到的“精英教育”。
在一些上戏比较资深的老师看来,“停招”对于一个艺术院校来说,其实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早在他们读书的时候,导演系都是四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招一届,表演系也都是隔年招生。直到1990年代开始大学普遍扩招,艺术院校也随之扩大学生规模,不仅开始实行每年招生,招生人数也大大增加。各类成人教育班更是相继涌现。艺术高等教育从当年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
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获得艺术教育的机会大量增多,但由此形成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而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人才的质量问题,以及学生的就业问题。
毕业生:
毕业就是失业
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考生而言,北电和中戏、上戏的导演系都意味着一种梦想。每年从成百上千的考生中争夺区区十几个名额,最后的胜出者都是幸运儿。然而,四年的大学时光倏忽而逝,当年考入导演系的兴奋劲头退去没多久,这些当年的幸运儿就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
因为导演专业的特殊性,导演系毕业的学生目前能留在导演岗位的少之又少。上戏导演系1999级的俞鳗文当年是班里的高材生,现在上海昆剧团负责项目策划工作,同时也有机会导演了不少剧目和讲座活动,而在她24个同班同学中,唯一一个和她一样留在国家院团并有机会导演剧目的,就是现在上海话剧界最红的年轻导演何念。
“我们班是上戏导演系扩招后的第一届,所以人数特别多,但现在也只有我和何念还在干导演。别的同学要么在电视台做节目、去公司做广告,或者就是干脆脱离文艺界去做生意。”俞鳗文说,虽然同学们的工作都还不错,但能够最后坚守艺术理想的少之又少,“主要是能够当导演的机会太少。不像学表演,即使不能当主演,去混个配角总没有问题,但是艺术界是不会需要二三线导演的,一个剧组最多总导演配一两个副导演,刚毕业的学生没有机会,所以毕业,也就相当于失业了。”
而据早报记者了解,目前导演系能够留在导演岗位的比率基本就在5%左右,也就是每一届的学生中,能够有一人干上和导演有关的工作,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即使是很多留在院团当导演的年轻人,很多人也因为没有机会排戏,只能做做场记和别的工作,最终被时间淹没。“学我们这行的,要么早点出名,要么早点改行,不出名又不改行,十年虚度之后,也就废了。”一位导演系毕业的学生说。
戏剧院团:
来的都是半成品
虽然导演系的学生都为自己没有出路而苦恼,但各个文艺院团却也有自己用人的烦恼。上海京剧院一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现在每个院团排戏的项目不多,院团不可能为此每年进一些导演系毕业生“养着”,所以大部分院团都不会选择进人,一般也就四五年进一个人,进来几年后也常常以“转岗”收场。但与这个残酷状况相对应的是,每年,全国几大艺术院校几乎要培养一两百个导演专业毕业生。
然而,一个怪相是,虽然文艺院团一方面不进人,另一方面却奇缺人。每个新戏上马,常常为找不到导演苦恼。除非是花大钱请大牌导演,以至于现在戏剧界屈指可数的几位知名导演常常分身乏术,要在全国各地的各大院团“飞行导戏”,不仅质量难以保证,艺术风格也日趋雷同,国内的舞台艺术发展因此很难有所超越。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现在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真的很难用,大部分都是半成品。”在文艺院团的部分负责人看来,导演系毕业生因为在学校的实践机会少,又不了解院团的情况,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有些甚至连理论都没学好,只会排小品,大戏根本没法上手,“大部分导演系毕业生根本不合适在院团,他们可以去文化馆、电视台搞小品、搞晚会,但是排大戏,真的不行。”
事实上,目前各大院团每年都有排演大戏的项目,但动辄上百万的投资,不可能交给一个年轻的新人。而小的项目每个院团也有自己的老导演,新人因此罕有机会。在目前上海的各大院团之中,只有项目相对较多的上海话剧中心一直在尝试给年轻导演机会,但若干年下来,也只有何念一人“奇峰突起”。
观点
解决关键:
改变导演教育机制
对于如何解决导演系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与成才率低两大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控制招生也许不失为明智之举。在目前师资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和个性化的特点,控制学生人数和质量是合理的,而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看,导演系的招生人数确实不需要太多。
虽然上海戏剧学院目前并没有停招任何专业的打算,但是招生规模确实没有继续逐渐扩增。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控制学生人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要通过停招的方式,但是要努力让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与学生人数对称。在艺术发达的国家中,艺术教育可以达到三比一的师资学生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一年招收300个学生,相应的师资力量就有100人,但在国内,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建言,要改变导演系成材率低的现状,学校和院团要共同努力。文艺院校的导演系可以考虑在学校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像医科学生一样,在打完基础的两三年学习后在院团等单位进行实践。而院团也不能太急功近利,要给青年导演适当的机会,给他们提供良性发展的空间,青年导演可以先从跟随老导演做场记、副导演做起,然后再排一些小戏,在对舞台逐渐熟悉之后院团再提供给他们单独执导大戏的机会。只有改变目前的教育机制,才能让更多的青年导演人才涌现。(记者 潘妤)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