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本科招生工作即将开始,为进一步推行精英教育的理念,北京电影学院今年高职停招一年,集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上。
每年春节刚过,来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所有考生抱着对电影的梦想,对专业的热爱,从祖国各地奔赴到这里。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竞争,犹如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历经重重关卡,终于走入了心目中的电影圣殿。而电影学院要做的就是,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电影创作专业人才。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教授和院长张会军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教授访谈: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在访谈中谈到,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也为电影学院选拔优质人才提供更充足的生源基础。学院在近几年都不会有大的扩招,我们历来坚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原则,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调整,把握艺术教育的规律,确保艺考的科学和公平。在选才上我们有四个主要标准,第一是基本素质,要具备必要的思想文化修养。第二是要有艺术素质。学艺术,需要的是艺术功底和对艺术的热爱,如果只是报着想成名、成家的想法来是不行的。第三是要有能力素质。有了理解的能力,才有潜力,有潜力才有创造力,有创造力才有创新精神。第四是要有非智力因素。比如学表演要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学导演要具备基本的领导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通过这么多年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电影艺术教育的体系和方法。首先是科学性,保证我们选出来的将来能成才,能成优秀的艺术人才,因为我们要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出未来电影的领军人物。其次是公平性,既然作为考试,要对所有人公平公正。保证公平性是我们基本的责任。科学性和公平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招生过程科学有效,才能体现公平;也只有公平公正才能让考试结果更加科学,这两者是联系的,互相促进的。至于用什么方法来保证,比如我们还请了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来进行观摩;另外,这几年,我们学院纪委给招生定了详细的制度,进行招生监察。增强考试中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过去是靠回忆打分,现在全场录像,并回放讨论,如有争议的话,全都能调出当时录像来回放,且每晚汇总分数以后呢,一份报到招生办,一份报到纪检委。另外,电影学院选学生选得准,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近几年中国获得主要国际国内大奖的导演、演员、摄影、美术等主创人员很多都来自于电影学院。
艺术考试是特殊的考试,这是由艺术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规律决定的,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用传统指导和规范,这是继承的问题;其次是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原则;第三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如何平衡发展。这些都是艺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规律性所在。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较高艺术修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艺术规律和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了解或掌握与影视艺术相关的当代高新技术成果;成为专业基础强、创新欲望强、实践能力强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力争在他们中产生一批国际和国内知名的拔尖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访谈:
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在访谈中介绍,在坚持“教艺术与教做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电影学院确立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电影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电影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培养方案。北京电影学院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电影创作专业人才,要保证一代人都要有成才的可能性,因此,北京电影学院一定要坚持培养“高端人才”,坚持“精英教育”。
并且,电影学院是一个以培养电影创作专业人员为主、实践性很强的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至少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非常精通的,录音系出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录音师,美术系出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美术设计师,摄影系出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摄影师。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学院特别注重学生对学科及专业的交叉学习。打一个比方,作为电影学院,我们构建精英教育的艺术体系,就是要营造中国电影艺术教育的‘鸟巢效应’。” 就像国家奥林匹克中心的“鸟巢”体育场一样,通过庞大的钢柱,通过受力传递实现彼此支撑,相互作用。电影学院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这样。电影学院办导演系,有摄影系、表演系、美术系、录音系、管理系等等撑着这个导演系;与此类推,摄影系也这样,有导演系、表演系、文学系、录音系等等来撑着摄影系,这就是“鸟巢效应”----互相支撑,交叉影响。学院78班的张艺谋,是学摄影的,后来当了导演;徐静蕾是学表演的,也当了导演;贾樟柯学编剧的,还是当了导演。这就说明了,我们一定是注重学生以本专业为主体,同时涉猎其他专业。作为电影学院,我们构建精英教育的艺术体系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巨大的“鸟巢效应”,用鸟巢产生孵化效果和培养新人的平台。事实证明,我们这样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北京电影学院在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上,还充分利用专业环节齐备的师资、教学资源优势,抽调各系教学经验最丰富、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来为全院学生开设《视听语言》、《剧作基础》、《画面造型》等等大量的共同课,以前,只有导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当导演,而现在,文学、美术、摄影、录音、表演、动画、制片管理、电影理论等各种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共同课程,学习到专业知识,加入到导演创作的队列中来,非本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担任其专业的角色,拓展了学生发展和创作、创新的途径。另外,北京电影学院坚持每周对学生放映2部国产影片(胶片)和2部外国影片(胶片)的教学观摩。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胶片)160-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数量会更多。这在国内外都是非常少有的。
另外,学院坚持不定期举办世界各个国家著名电影导演的电影作品放映,并请一些国家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专家来学院讲学和学术交流。2008年,我们请来了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冯小刚、波兰斯基等等电影名家,他们在学院放映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的交流,学生们的收获很大。
作为全国唯一可以独立完成故事片和动画片创作的学校,学院师生在电影电视艺术创作中积极实践、不断创新,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电影学院的生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6万元,所有的教室都安排了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学生们的毕业联合作业每年都完成多部风格各异的35㎜杜比数字立体声故事短片,并可以进入市场,为中国电影市场首创了短故事片类型,近年来,还增加了高清数字长故事片、高清纪录片、高清数字实验片的创作实践和数字动画转换胶片的创作实践。可以说,电影学院融合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采取特色型的创作实践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参加科研、艺术、创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张会军院长还寄语广大考生,不要因为艺术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将报考艺术专业视为上大学的捷径。北京电影学院一直秉持精英教育理念,在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所以广大考生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知识积累,培养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而不应在考试时候抱有侥幸和幻想心理。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