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工、管、理、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平顶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校和1985年成立的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1993年,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改建为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4月两校合并成立新的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平顶山工学院;2008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城建学院。建校25年来,共为国家培养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这里自然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还有重峦叠嶂、山峰挺拔的石人山风景区,以及宋代大文豪苏轼父子的墓冢三苏坟、保存最完好的叶县明代县衙等。这里人杰地灵,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人物,如春秋时期的叶公沈诸梁、战国时期的墨子、南宋抗金名将牛皋、清代著《歧路灯》的李绿园和倍受孙中山赞誉的民国名将樊钟秀等。
学校占地面积1600多亩,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城区,滨临碧波荡漾的平西湖,校园建筑楼阁林立,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宜人,2007年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单位。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5300多人。设有土木工程系、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规划建筑系、测量与信息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化学化工系、建筑环境系、外语系、数理系、法律系、体育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有36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涵盖六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城建类专业体系,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图书馆藏书108万册,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16个,全面实行开放式、自动化管理。拥有8.5万平方米的各类运动场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8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教授55名、副教授239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11名。有省管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43名。还聘有4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院士、专家等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六项工程”,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完成省级教改项目、教育教学研究成果21项,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课件参加全国大赛获得奖项。在全国、全省教学技能竞赛中7次获得奖励,其中在2008年全国测绘学科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取得河南高校唯一的一等奖。9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学质量建设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08年,本科应届毕业生的研究生考取率达到15%,部分专业达到33%。在第二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我院竞赛总成绩在全省高校名列第一。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我院被建设部确定为“国家建设类一级培训机构”。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把科研和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办学层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42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7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刊物收录1276篇;出版教材及专著625余部,获得国家专利7项。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亿元,建有68个实验室(中心)、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学校以“厚德、博学、慎思、唯实”为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认真抓好党的建设、人才建设和质量建设等三大工程,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市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新一届校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努力实施“五大治校方略”和“坚持一条主线、加强两大建设、实现三大目标”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启了“建设城建特色大学,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新时期。全院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为把河南城建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城建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