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2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刊发专家文章: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是对中国未来形象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现代化最为担心、怀疑的方面。
中国军力建设不应以赶超美国为目的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不以赶超美国为目的。因为道理很清楚,中国不是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不搞霸权,更不是一个有能力在全球来保护自己安全利益的国家。中国现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未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把自己的军力伸展到全球各地去。
有不少中国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他们说,中国对外贸易遍布全球,对外投资在扩大,从全世界各个地区进口能源,因此,中国需要发展相应的军事力量,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保卫海上能源等运输线。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不现实,也很难实现。
海上运输线主要靠国际法、对外关系和国际合作加以维护
中国和现在的其他国家一样,其海外投资主要依赖所在国法律和政府的保护,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保护。贸易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依靠市场经济的维护。至于海上运输线,平时的主要威胁是海盗等非法活动,战时可能是敌对国家的威胁,这些主要靠国际法、对外关系和国际合作加以维护。至于每一个自己船舶运输可能经过的地方,甚至是关键地带的安全,全世界恐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保卫,其他任何国家,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都难以做到。这些国家要想保护自己的运输线,也只能靠国际合作。
中国不需要建设美国式军力 主要是安全上无此需要
中国不需要建设美国式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安全上无此需要。美国是世界型的综合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形成了安全利益,建立了安全关系网,还承担着不少安全的责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对其他国家没有承担直接的安全责任,今后也不大可能沿着那样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不需要发展世界范围的军事力量。
中国没有特殊的利益,没必要建立与俄军规模相同的军力
中国的军事力量、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不应以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为目标和榜样。俄罗斯军事力量仍是全球性的力量,是当年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东西方对抗的产物,是一份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遗产。中国永远不会像冷战时期的美苏那样去争夺世界、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争夺势力范围,在世界上扩张自己的力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此,中国没有特殊的利益,也没有必要建立与俄罗斯规模相同的军事力量。同时,俄罗斯有比中国大数倍的领土面积,包括亚洲和欧洲部分,都需要保卫。俄罗斯军事力量不都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的,中国不会以俄总体军事实力为坐标。
中国建立和保持数量上、规模上大于日本印度的军力合情合理合乎需要
中国建立和保持数量上、规模上大于日本、印度的军事力量是合情、合理、合乎需要的。这不是中国要取得对日、印的军事优势,更不是为了要打压日、印,而是简单的国情和世界范围内所认可的逻辑所决定的。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领土面积比日本要大25倍,比印度大3倍多。简单、显而易见和无可非议的道理是,领土规模大需要与之适应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去保卫自己的国家,满足国防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在同一质量水平上、在数量上大于日本或印度的军事力量应该是合适的。
日本、印度如把中国军事力量这种可能的发展前景看作是“威胁”和“对手”,那则是它们自己的事,是它们自己需要解决的自己的问题,不是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也在按完全同样的道理和逻辑建立和保持比它们周边领土面积小于自己的国家(如韩国、巴基斯坦)大得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应受日本、印度等国的舆论和态度的影响,因为它们很多舆论和态度是没有道理的,是不尊重事实,不公平、不公正的。
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应对“藏独”、“疆独”等国内安全稳定的问题,更存在着与美、俄、日、印等主要国家在亚洲、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的平衡问题。台湾问题将长期存在,但不会永远存在,迟早会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解决。而中国周边、亚太地区各国将与中国共同生存于这一地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军事力量对比关系,不但对中国的国家长期安全,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基本的保障,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安全的基石。
因此,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国防现代化不仅要在相当长时期内着眼于“台独”的威胁和“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同时也必须着眼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发展,着眼于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着眼于中国与美、俄、日、印等大国的关系,包括与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平衡,着眼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长期和平稳定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规模应以国家长远和总体安全需要、以亚洲太平洋地区平衡与稳定为原则、为指导,目的是建立国家和地区安全平衡稳定的结构,平衡稳定的能力。这样的平衡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因素。把这个道理给西方、给世界讲明白,有助于它们理解中国的发展。(作者楚树龙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芯竹是该院博士研究生。)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