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校风采

广西医科大学:培养本地可用人才 引领壮乡医学发展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06-17文章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作者:文萍

 采访记者:新华社文萍

    采访对象:广西医科大学校长、医学博士黄光武

    记者:广西医科大学在广西人民的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因为她是广西第一所医学本科高等院校,而且70多年来,她的毕业生一直在兢兢业业地为广西人民服务,与每一个家庭都发生着联系。因此,提起广西医科大学,人们似乎都很熟悉。但广西医科大学办学有什么特色、为广西作出了哪些贡献、有哪些研究成果为人民造福,人们又不是很了解,请您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黄光武:说起广西医科大学的办学特色和贡献,就要追溯到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之初的办学宗旨。

    1934年,学成归国的医学博士戈绍龙曾向当时的广西地方政府建言:"广西民众羸弱,急需高等医生",提议建一所医疗院校,以"造本省之才,为本省所用",地方政府亦深觉强国必先健民,健民首要发展医药卫生事业。

    于是,"广西省立医学院"于当年7月宣告成立,10月开始招收本科生,开创了广西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之先河,是全国建校最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

    此后74年间, "广西省立医学院"屡遭变迁却又百折不挠:在战火纷飞中艰苦创业,办学艰难曲折,校名先后4次变更,校址7次迁移,师生颠沛流离,在借用的民房、戏院、会馆和自搭的草棚中坚持办学……

    风雨砥砺,沧海桑田。如今,昔日的"广西省立医学院"几经更名,变成了今天的广西医科大学,然而一代代医大师生与民族、国家命运共沉浮,顽强拼搏,坚持培养广西高级医学人才的坚定信念却从未改变,当初的星星火种,在八桂大地上不断燎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74年来,广西医科大学创造了广西高等教育史上的多个"广西第一",如:广西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广西第一个医学硕士授予单位、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第一个获得长学制(七年制本硕连读)办学的学校等。广西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2004~2007年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中,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35 %、8.30 %、14.04 %、14.46%。迄今为止,已培养了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他们遍布广西各地,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广西医学学科的带头人、医科院校和省市级医院的主要领导,更多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

    2001年广西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情况统计,广西卫生人员中本科毕业生12602名,其中广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占广西卫生人员本科以上总数的80%,毕业生在地市工作的占75%。历年来广西医科大学共有136名专家曾任或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或相关专科学会委员;广西医学会179名理事中,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生占63%,66个学科分会的主任委员,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生占90%。现任广西教育厅厅长高枫博士便是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近5年来在全区高校获奖的科研成果中,有52.3%的成果来自于广西医科大学;被称为"亚洲第一移植手"的朱晓峰,肝癌研究权威专家叶馥逊,肾移植专家、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廖晓清,地中海贫血研究权威专家龙桂芳等一批名家都出自广西医科大学。

    经过长期积累和持续建设,广西医科大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群。现有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     

    记者:我们知道,您本人就是鼻咽癌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主编了《实用鼻咽癌临床诊疗学》,这本书还成为了教材。像您这样,把地方病作为研究方向并取得杰出成果的,在广西医科大学还有很多。请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黄光武:地方病研究是我们的特色和高地,在这方面,我们的专家教授持之以恒,把教学和研究与广西地方性常见病、多发病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建国初期,我们开展了南方传染病、流行病的研究,最早发现了疟疾传播的媒介,比全国提前9年消灭了疟疾。

    围绕肝癌防治研究前沿,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在扶绥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肝癌高发现场点,建立了三级防癌网,并在其流行病学、病因学、分子生物学、现场预防及早诊早治和综合治疗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小儿呼吸疾病防治上,我们搜集和分析了4000多个病例,分离腺病毒和合胞病毒多株,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等系列成果并获全国一级优秀论文奖,形成了又一个特色人才培养的学科群。

    梁徐教授和龙桂芳教授等潜心研究地中海贫血30多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3种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了5种基因型,对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率达到100%,在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校在血红蛋白病研究、妇科肿瘤诊治、鼻咽癌综合治疗、肝脏移植、异体手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蛇毒等疾病的研究及防治方面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区域性特色学科群。

    记者:万丈高楼离不开坚实的根基。广西医科大学能够达到这样的研究高地,应当与其办学宗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密切相连,请您给我们总结一下,以供借鉴。

    黄光武: 是的,广西医科大学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并以此指导本科教学。学校定位于教学型医科大学,下一步还要向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迈进,要求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既要教书育人、治病救人,又要搞研究,跟上世界医学发展步伐。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立足民族地区开发医学教育资源,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常见病防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教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既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熟悉地方常见病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长期来,我校注重发挥科研资源优势,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性疾病防治相结合,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努力实现科教相融、教研相长。

    一是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强化地方性疾病的学习。把地方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掌握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如《寄生虫学》的疟原虫、血吸虫、肝吸虫等,《儿科学》的地中海贫血,《内科学》的肝硬化、毒蛇咬伤中毒等,《传染病学》的伤寒、脊髓灰质炎等。针对恶性肿瘤已上升为广西第二位死亡原因的状况,我校增加了肿瘤学授课时数,在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多门课程中从不同侧重点讲述肝癌等疾病,强化了学生对广西多发肿瘤防治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开设了"组织学研究进展"、"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基础与临床中医治疗"、《医学遗传学》、《医学生态学》、"性健康同伴教育"等28门与地方常见病、多发病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组织安排对地方常见病有深入研究的名师,开设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进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叶馥荪、莫志纯等教授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的队列研究"成果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流行病学》等多种教科书;鼻咽癌研究成果被编入《实用鼻咽癌临床诊疗学》专著;妇科肿瘤研究成果被编入《林巧稚妇科肿瘤学》;自编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肿瘤学》教材;"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综合研究"成果编入了《病理学》、《临床真菌学》;蓝藻提取物对肝细胞毒作用研究成果编入全国统编教材《环境卫生学》等。2004年以来,我校教师编写了各类教材10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9部,主编14部。

    在探索"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教学方面,我们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丰富的数据、图片、实体标本、典型病例等资料,以此建立了病理标本、蛇与蛇伤防治、人体与疾病等展馆,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和先进的学习场所;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医学生合作营"、"宁养义工"、"绿十字义工"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早接触、多接触临床实践教学。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口腔临床实习前实践技能培训基地、护理技能培训中心,通过临床模拟教学,开展临床前技能训练;通过拓展实习基地,保证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

    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开展地方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广西地道药材开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设立了大学生"未来学术之星"科研专项经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专项经费,教师们还将自己开展肝癌、鼻咽癌研究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的奖金捐献出来,设立科研基金;开设了科研方法、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等医学前沿性课程,开设了细胞培养、PCR等专项培训,配备了科研导师,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我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评选活动,2004年以来,先后有1737名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立项课题579项,其中与广西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课题146项,发表论文258篇,参加广西大学生"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比赛中获省级以上表彰46项,在广西医学院校中名列前茅。

    此外,坚持开展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专业小课堂、校园大课堂、社会大学堂"的思路,鼓励低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早接触社会实践,多接触病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沟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农民工保健"、"青春红丝带"、"夕阳爱心工程"、"安琪之家"、"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等多个项目活动。在暑期期间,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主题调研、结队服务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体察群众疾苦,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记者:"医以德为本、从医德为先",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何举措?

    黄光武:建校以来,我们秉承"厚德重能"的宗旨,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医德教育。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医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心系八桂、服务壮乡的高尚情怀,把医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多方面开拓学生人文社会领域知识,增设了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性别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30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同时,特别注重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我校有从外省来桂支援壮乡的王家睦、李志尚、陈祥焘等教授,本校培养的周展骥、严济邦、沈康年、莫宁、魏博源、罗殿中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壮乡,勤恳执教,以献身教育的高尚品质,诲人不倦的优良教风,德业双馨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了学生"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根植壮乡的高尚情怀。

    我们还注重引导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创业。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外,学校还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报告会、"百名校友进医大"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同时鼓励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形成了良好的就业导向。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达80%以上,真正做到了所培养的人才"为本省之用"。

标签:名校风采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