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27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共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她就是后来发展为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
七十五年来,学院借鉴西欧现代专业音乐教学体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聘请中外高水准的师资,形成注重教学质量、强化基础科目、坚持严格训练、勤于艺术实践、具备全面艺术修养的优良学风与教学传统。学院设作曲指挥、音乐学、民族音乐、钢琴、声乐、管弦乐器、音乐教育、音乐剧等八个系及音乐研究所。面向全国招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外国留学生。学院设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含小学部),并承办了上海市元培学校,由此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完整音乐教学体制。1988年学院成立“周小燕歌剧中心”,多次与国内外歌剧院合作演出,举办歌剧大师班,为国家培养歌剧人才,推动歌剧事业发展。学院还成立“现代音乐学会”、“东方音乐学会”等学术组织,研究、探讨音乐特性与发展规律。2002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批准我院成立了出版社。这不仅将促进我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同时也为学院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自1949年至1984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为名誉院长),为学校的建设及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年后桑桐、江明惇教授先后任院长,现任院长为杨立青教授。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教授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执教于各系各专业,七十多年来,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上海音乐学院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院现有教职工570余名,其中专业教师250余名,正副教授100余名。在校学生1200余名。
学院自创建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整体教学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学科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优良的教学传统与学风促使优秀音乐人才不断涌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500余人次在国际、国内重要音乐比赛中获奖,1990年至1993年我院学生连续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被文化部授予“三年中连续四次获国际比赛第一名”的奖匾,是全国音乐院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院校。建院以来,学院的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为世人所注目。脍炙人口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合唱《幸福河》、交响曲《长征》等等均出自学院师生之手;钱仁康、桑桐、陈铭志等权威教授撰写的专著,广泛被音乐院校采用作教材;叶栋教授对敦煌唐代古乐谱的破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多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后学院加强对外艺术交流,分别与美国、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国的音乐院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际联系;召开国际音乐院校校长论坛会,派出师生访问、讲学、交流、演出并邀请外国专家来我院讲学交流;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如斯特恩、罗斯特洛波维奇、小泽征尔、里昂·费莱舍、帕尔曼、傅聪、马友友等被我院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为加强艺术实践,我院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交响乐团、青年民族乐团、青年合唱团和新室内乐团,他们以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艺术修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受到音乐界的好评和观众的欢迎。
七十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由初创时期的举步维艰发展为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学府。我院师生在党的文艺方针、教育方针指引下,在文化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4月,按照国务院的决定,我院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院师生正以崭新的面貌,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题词要求,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建设国际一流音乐院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使上海音乐学院再铸新的辉煌。
http://www.shcmusi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