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浙江大学洋院长建议浙江大学再开放些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7-09-10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未知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浙江大学有一场有关德语的国际学术会议,但在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是浙江第一位也是迄今惟一洋院长、浙大外语学院院长乌尔里希·施泰恩米勒教授,他在浙大已经工作了4年。
   
    2003年8月,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施泰恩米勒教授接受浙大的聘任,成为浙大第一位外籍院长。他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曾连续10年担任柏林工业大学副校长、第一副校长。
   
    施泰恩米勒在贵宾厅接受了记者采访。一如他最初到来时那样,红润的脸,一头白发和一脸络腮胡,还有那极快的语速。
   
    招生不能以 高考为惟一标准
   
    记者:这几年浙江很多高中生发现想报考浙大外语学院时,却在招生计划中找不到外语学院的名字,为什么?
   
    施泰恩米勒:这是我们这几年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外语学院许多学生都是通过自主招生计划提前从高中招生,尽量减少直接通过高考招生的人数。
   
    中国的高考测试的是每门功课的平均成绩,这有利有弊。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招收对语言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所以每年高考前,我们就派大约20名教师直接到各个中学,通过面试等另外的方式招生,寻找我们需要的那些学生。而其他的学科可以继续通过高考招生。我期望再过几年,我们所有学生都将不再通过高考招生。
   
    记者:除了招生体制上的变化,您认为在您任期内还对学院实施了哪些重大改革?
   
    施泰恩米勒:当初我来浙大,校长交给我的三大任务之首就是要推动外语学院的国际化。所以我做的主要事情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强化了学生交流计划,我们把一大群学生送出去学习,比如德语专业每年就有十几人出国交流,有的学生在读完大二后,可以继续到德国大学学习一个学期,这对提高他们语言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大有好处;此外,来中国的各国留学生以前的习惯是单独为他们开班,现在我们让他们插到中国学生当中去学习。
   
    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来浙大短期交流的学者已经非常多了,我们现在只计算以“年”为单位在浙大教学的老师,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的老师都有,有的在浙大教学长达三、四年。而在俄语方面,我们与俄国一所大学建立了固定联系,每年他们都派一名老师过来。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有利的。
   
    中国大学,再开放些
   
    记者:以您个人感受,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施泰恩米勒:是学习方法问题。中国学生习惯按照教学计划,非常有目的地往前走,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生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这各有利弊。中国学生的目的性很强,但因此他们的眼睛就看不到别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欠缺;而国外学生会因为看到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候就分散了注意力。
   
    记者:这几年很多中国大学都提出了迈向世界一流的口号,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施泰恩米勒:我仅仅对浙大的情况比较了解。我看到这几年浙大为这个目标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革,它的成效将在今后陆续显现出来。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比如对教授的考核体制,要求定期出多少论文等,对教授的束缚比较多,应该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
   
    记者:就实现这个目标而言,您对浙大及其他中国大学有何建议?
   
    施泰恩米勒:第一,要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因为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第一,必须有重点;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我们的学院要开放些、再开放些,我们的行政机构也要开放自己,加强对外联系,学习最好的大学行政管理模式,让自己有更好的能力为大学服务。

标签:访谈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