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6年11月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一枚名为“北航一号”的火箭。
这枚火箭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14位本科学生共同设计的,也是我国第一枚完全由本科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很多媒体都把这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未:14个大学,从设计开始,材料的选择,到最终的制造,到最后的发射,一直到神州六号发射场发射了他们这个火箭,上升了12000公尺,这都是好的一些实践课余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都非常好。
李未
1943年6月8日出生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1月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实验基地。现在,这些大学2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制造承重飞机。
这座航空实验基地是2002年创建的,考入航空学院的每一名本科生都要进入基地进行实践。
李未:对我们来讲,以学生为本的本科素质教育,第一要设立的就是学生的目标,那么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就是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才。
当学生们在基地完成设计、制作和地面试验后,还要到外场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因此,对于飞机各方面的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
李未:航空和航天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比如说我们的航空上的自动控制系统,航空需要通讯,所以我们这个电子系统航空材料很重要。另外呢,空气动力学对飞行的性质,在他们所长和将要发展的方面,更加强化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很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实践基地后,都以四年造出一架飞机为自己的目标,这也和我国多年的大飞机梦想相切合。
为了培养航空高级人才,2006年11月,北航在国内首次创办了大型飞机培训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践。
李未:这个班我们一共从工业界请了6个专家,一共选了五十几个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呢和别的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他们比如说有学航空的,有学发动机的,有学自动控制的,有学计算机的,加入到这个里头以后,他们学习的是整个大飞机的一个综合训练,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就等于说,就把过去原来的专业的知识认识到它整个在飞机工业里的这个部分,但是这个部分在整体中的意义、作用这些方面。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专门为本科学生配备了导师。
2007年6月7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举行了导师聘任大会。此次大会是为所有高等工程学院大2的学生每人聘请一位导师。
李未: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强烈的协作精神,像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大课或者是通过政治活动能够建立的,必须要有老师要耳提面命。所以我们才要设立这个导师制,通过导师来单独给这些学生,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来进行,不断地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素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学生导师制,从2002年试行到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由于这项制度突破了以往的只有研究生才有导师惯例,所以当初在李未提出时,曾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李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对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所以,大多数的老师是赞成的。当然也有一些老师,现在呢因为我们是个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大学呢,比如说我们在实验室里工作的都是一些专职的研究人员,本科生呢他们就不一定带。
为了保障制度得以实施,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大量征求教师意见,认真分析导师制的优势等等。
航空学院杨书记:我们跟老师交流过之后呢,老师觉得从他的总的来说,不会增加他太多的工作量,一个人我们也限定了人数,也不能超过5个,三个左右是最为合适。这样的话,经过调研,我们觉得找了一个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老师这块呢现在还是愿意跟他交流。
现在,在试点的三个学院中,除高等工程学院的大2学生每人配备一位导师之外,其它两个学院也实现了每3、4名学生就有一位导师,配备导师后,学生就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和研究生们一起参与导师的课题。
李未:我们学校17个学院,现在有3个学院已经开始试点,我们想逐步推广,从一二年级起,就有老师关心他们的成长,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学识。这样呢,实行导师制以后,才能够更加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除了担任北航校长之外,李未还担任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航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现在,担任大学校长,繁忙的工作让年过花甲的李未总是事务缠身,然而他却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李未说,这个习惯让他心里格外的踏实。
李未:每天走在校园里,早上走一圈,晚上走一圈,觉得非常惬意。看到我们学校校园一天一天地变化,整个的本科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就是有一个感觉,觉得生活充实,我尽了我应该做的责任,作为一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