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3月31日消息教育能否产业化,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消除教育产业化影响势在必行。
“为公立学,是我们的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政策。 当前要正本清源,消除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理论影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就。”
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
称国民教育(简称教育)为“产业”,是对“产业”一词的泛化使用,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产业。纪宝成说,经济学将社会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教育作为社会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党和国家才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制定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纪宝成说,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是人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对于塑造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文明优雅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协调的社会秩序,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产品不是物而是人本身,教育对人的开发并不仅限于智力,而是德智体雅的全面开发和真善美爱的全面塑造。此外,教育是保存知识、整理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的特殊行业,在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和民族来讲,尤其如此。
所谓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就是要按照或者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按照或者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在他们眼里,教育与经济、学校和企业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纪宝成说:“如果教育成了商品,学校泛起铜臭味儿,还会有圣洁的学术殿堂吗?还会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吗?还会有真正的学术创新、学术繁荣吗?”
教育产业化带来哪些后果?
“教育产业化”的危害不可低估。纪宝成说,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并且一贯反对教育产业化。但是,近些年来教育产业化的空气在不少地方一直比较浓,有些地方则是愈演愈烈,并且事实上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些地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取向。这种状况对教育造成“器质性内伤”,导致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
曾先后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的纪宝成痛心地说:“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大旗’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摆脱所谓教育财政包袱的最佳理论武器。”在这样的“大旗”下,一些地方的教育增量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支撑,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少省区对每个大学生的财政拨款标准竟然已降为每年两三千元、三四千元就是明证!在一些官员看来,在财政不投入、少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取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的“政绩”,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按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那么,迄今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约少了5000亿元左右。假如教育部门这几年多得了5000亿元投入,那该是全国人民多大的实惠!
纪宝成说,一些人高举“教育产业化”的旗帜堂而皇之地将教育变成商品来谋取高额利润。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教育市场”上投资,不但几乎没有任何市场风险,而且这类投资的“民办”性质还可以对学生高收费,虽以盈利为目的却仍能享受教育用地和免缴各种税费的优惠,于是,投资教育领域大发教育财,就成了一些民营资本的最佳选择。此外,一些地方官员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不仅将其权力范围内的高中、技校这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国有教育资源出让给民营资本,甚至对承担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也不放过,统统卖光,而且还提出把优质的高中、初中、小学以“改制”的名义卖掉,美名其曰“靓女先嫁”。以上种种教育乱相,部分抵消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怎样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清除教育产业化的恶劣影响,就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
纪宝成说,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79%,距离4%这个规定目标尚有很大距离,与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宏伟目标极不相称;而要从根源上解决教育产业化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则是根本性措施之一。因此,持续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势在必行。
“我们希望,到2010年能够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利益出发提出并重申过的上述4%的目标。这应当看成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数量指标之一。”纪宝成说,“教育是直接惠及亿万人民的最大公益事业之一,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当前首先是要保障城乡义务教育的真正实现,同时也要提高目前过低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性投入,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实现投资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化过程中,应当同步完成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制度创新。纪宝成认为,最重要的是将这种投入的全过程(包括拨付数量、拨付程序、使用监督、效果评价等等)纳入法制的轨道。财政性教育投入的预算决算要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议程,并应采取成立教育拨款评估委员会等配套措施。
“根据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我国已经实施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是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额度学费)的政策是正确的,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纪宝成指出,反对教育产业化并不等于不鼓励民间办学,恰恰相反,应当继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公办、民办并举,应当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