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主体间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学习活动中师生互相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互动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是一个 “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反馈活动系统。认识和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必要条件。
今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赴美实习的两堂课,Steven的Sound Design和 Tim的Post Production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也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互动性的重要性。首先,“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 “打造”是在无内外压力与制约情况下的交互共生,即师生以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已经应答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Sound Design 的Stevens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的好。他选了两个同学当演员,一个做摄像录音师,一个做话筒员,让话筒员拿着话筒在两个演员对旁白时,在他们之间不断来回移动并收音。最后把话筒停留在一个演员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收音,然后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辨别差异,引发了热烈的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在同学们的提出的观点之上,Stevens略做总结,得出了Sound Design的极大规律规则。在这间教室里,教师不再独霸课堂,他“消化”学生,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这样的教育,知识传递的价值达到了极致。
Tim的Post Production则差强人意了。总所周知,互动的多元性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在此所说的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在这一点上,Stevens 由于不了解中国影视文化背景而遗漏了很多信息。比如,他用来举例的影片,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没有看过,学生们无法进入到他所设置的“情境”中来,而成为了一个“局外人”,这样的知识传递其实是无效的。除此之外,互动的角色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首先,Stevens今天要选取教授的剪辑工具Final Cut在中国目前来说是不能被广泛使用的(Final Cut只适用于苹果机),学生和教材间的沟通其实是零,学生无法与老师共鸣,这是教学中的一个致命硬伤;其次,Stevens没有给学生进行任何的小组讨论活动或者是协作的简单课堂作业,这使得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全体间的互动性也是零;再次,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Stevens的问题是纯美国背景的,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作答,教师只能自己给出答案,丧失了一个共创共生的过程。无疑,这堂课的知识传递是非常失败的。
综上所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是举足轻重的。师生角色互换、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以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以及对知识的期待是形成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可获取的因素。笔者个人认为,相对于班级集体授课制度而言,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互动教学的首选形式。
(实习团 王晨 发自洛杉矶 审核 王欢)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