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2002年成立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政府批准,转设更名为武汉城市学院。
学校现有武汉、红安两个校区,武汉校区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坐拥湖光山色,尽享世界级绿道5A级景区秀丽风光;红安校区位于红色革命发源地,举世闻名的将军故里,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天然。校园占地1763.54亩,校舍建筑面积60.1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8.0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8.22万平方米。教学及生活设施完善,建有94个校内基础及专业实验实训室,18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60.98万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66.97万册,电子图书90万册,电子期刊8.16万册,学位论文397.52万篇,有中国知网等各类数据库10余个。学校实现了校区内网络全覆盖。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秉承“励志修德,勤学创新”校训,遵循“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紧贴社会需求,学校融入区域发展。学校设有9个教学单位,现有教师98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3.6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开办有37个本科、14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已形成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868人,其中本科生13992人,专科生6876人;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项目3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近三年来,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15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 项。获批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近五年来,获批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重大科研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个,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10余项,中央省部委局下达的纵向课题56项,横向课题100余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0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C类及以上)242篇,其中SCI 41篇,EI期刊11篇,南大核心4篇,北大核心186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23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遵循规范办学,致力于高质量办学,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已培养毕业生近十万人。学校学风浓郁,学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和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五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A 、B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一等奖等高质量奖项398项,特别是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学校学生团队荣获国家一等奖。
2006年,在全国高校首创并坚持“德育奖学金”制度,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肯定。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果突出,获得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思政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湖北省委组织部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获得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1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1个、省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校风优良,安全稳定,获评“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十佳平安校园”,连续十二年获得“武汉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据有关社会机构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武汉城市学院在全国民办大学中排名第六,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中国六星级民办大学。
www.wic.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