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京开幕的首届全国心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多位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学博士生的培养应注重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应为博士生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足够的经费保障等。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认为,培养心理学博士生,应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博士生要有团队精神,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搞科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侃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科发展很快,目前每年在高校学习的心理专业学生中,本科生超过1万人,硕士生超过2000人,博士生超过400人,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心理专业人才的需要。而这些学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心理学科的发展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张侃认为,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近年来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出国留学导致人才外流,博士生生源质量堪忧;社会对于心理学优秀人才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人才的认可程度低;对于心理学科的投入不够。要提高心理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要从这些制约因素上想办法。
参与本次论坛组织工作的北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周仁来教授说,论坛共收到近200篇学术论文,其中涉及临床与心理咨询领域的论文很少,水平和层次也不高,而这个领域正是社会最关注、最需要的。他说:“要提高心理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应从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等这些制约研究质量和层次的方面入手。”
周仁来还特别提到博士生的生活待遇问题。他表示,虽然国家从2008年起提高了博士生的生活补贴,但补贴仍很少,每月只有几百元,这样少的钱在北京等大城市生活得很艰难。许多博士生为了生活问题不得不去兼职挣钱,影响到学习和科研。
曾留学美国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任教的张雷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欧美的大学给博士生的生活补贴都很多,香港高校博士生每月的生活补贴有1万多港币,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和科研上。
此外,张雷表示,英国、美国、香港的大学没有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作硬性规定,但中国内地的高校有这样的规定。他认为,学术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但不应硬性规定发表的数量,因为论文能否发表有许多偶然因素,并不完全代表科研水平。应为博士生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和从事科研的时间。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北师大心理学院承办。(记者:李江涛)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