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继续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选拔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的重点,提出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要积极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初试、复试、推免生、单独考试等方面继续推进改革,以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以优化调整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为导向,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强化招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重视基础知识扩大统考科目
研究生作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应该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首要内容,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学好了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对本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达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如果学科基础知识不完整、不扎实、不宽厚,就会直接影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因此,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更高层次学习的质量,并影响到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要求,正是出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虑,创新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离开了基础,创新就无从谈起。
因此,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在继续实行教育学、历史学、医学3大学科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基础上,新增农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并在初试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初试科目调整、改革命题形式,按一级学科(群)设置考试科目,科学确定初试内容,提高命题水平和质量。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说明国家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是把研究生培养成为专业研究人员的基本要求,离开学科基础知识,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将会落空;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本科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应该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掌握,只能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一定的弥补。古今中外,大凡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并非仅仅因为其专业精通所致,而是因为其综合知识和基础知识扎实、宽厚。这样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有可能是学数学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可能是学经济的,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重视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今后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个趋势。
实行多元评价注重创新能力
创新,这个频繁出现的字眼,正在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渐凸显。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教育部要求,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继续加大推免生工作力度,重点是进行推免生工作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注重质量、鼓励创新、突出特色、扩大交流的推免生工作激励机制。在推免生名额分配和推免政策的制定上,要向拔尖创新人才、高水平学科以及特色专业倾斜。推荐和接收过程中要加强对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术专长等方面的考查,避免单纯强调学业成绩的做法。要不断深化复试改革,加强对考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深度考查,充分发挥复试在创新人才选拔中的作用。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生源情况,科学制定复试内容、办法和比例,生源充足的招生单位,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要引进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复试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着力解决复试有效性问题。
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从一个侧面说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当前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热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思维;(2)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制约了创新意识的萌发,研究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3)缺乏有效激励创新的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层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和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着力构建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建立有效激励创新的机制,鼓励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研究生创新的主动性。
突出应用学科调整招生比例
不可否认,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前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从2009年起,我国将适度调减单独考试招生数量并调整招生专业,确保单独考试招生的质量。单独考试招生将主要用于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面向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招收优秀的在职人员,特别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另外还要求调整招生的专业结构,扩大应用性强的学科招生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是偏理论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缺少有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下,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不能走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单一路子,而应当体现多样性,发展到以专业学位为主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储备大量实用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预示着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最近几年,应用型高等教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一些大学纷纷提出了应用型定位,这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大学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从人才培养上,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能够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教学上,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举办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每所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类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