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因此建立有效的招生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建立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在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建立以政府为主、以社会为辅的调控监督机制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新举措,促研究生招生质量不断提高
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考工作已经开始,教育部明确了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三项改革重点措施以突出拔尖人才的选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招生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机制将得以不断完善。
从“十五”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132.5万人,年均增长20%,是“九五”期间的3.3倍,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从那时起,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如将诚信和思想品德考查放在首位,加强了复试的考查力度,减少初试科目实现“5改4”,2007年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3个门类初试科目调整为3门,2008年农学门类进行初试改革,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步入了初试改革的行列,同时逐年加大复试力度,进一步加大了推荐免试生的比例。
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改革,减轻了考生的备考负担,使考生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提高,提高了生源质量,同时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进入研究生学习,整体上提高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这一时期国家还出台导向性政策,吸引了特定人群的报考,如长期实行的单独考试招生政策、强军计划、农村师资、援藏计划等,2006年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加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国家特下达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招生计划。总之,国家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围绕提高招生质量进行的改革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
生源规模对招生质量的影响
从招生的角度来看,招生质量受生源规模和招生规模的影响是显著而直接的。我国从1978年开展研究生招生,由于特定的教育体制,招生单位在确定规模方面没有自主权,招生规模的增减与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总体控制相一致。
从2000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成倍增长,几年之后因规模增长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从招生到培养的影响,质疑者甚多。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一部分研究生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规模,在招生的各个环节降低选拔要求,从而影响了招生的质量。
从另一个方面看,在既定招生规模基础上,生源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招生质量。研究生招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而选拔是建立在一定规模基础之上的,对于招生单位来说,生源规模越大,达到初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就会越多,学校选拔人才的余地越大,因此各高校均投入大量的精力宣传学校,以期扩大生源规模。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03年该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报考人数为350人,当年统考上线人数仅为50人;2008年报考人数增长到406人,统考上线人数131人,该专业招生质量明显提高。
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核心是人才选拔质量,生源质量是人才选拔质量提高的基础。高质量的生源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目前整体衡量生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一般用考生的受教育背景和考生来源来衡量,受教育背景主要指考生本科毕业院校以及学历层次。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因该校属农林类综合性院校,考生来源相对单一,80%的考生毕业于全国各类农林院校,每年统考课成绩普遍低于北京市平均成绩,考生的外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整体基础明显低于综合性大学,直接影响了招生的质量。因此各招生单位在保证生源规模的前提下,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吸引国家重点综合性院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
组织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任务的完成是通过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共同组织实现的。主管部门在招生制度、政策等方面宏观控制招生工作,实现提高招生质量的途径是招生单位的组织管理行为。为了完成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招生单位必须在国家既定的制度、政策之下,结合本单位的特点,通过出台具体招生办法,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
首先,招生单位的具体政策是招生质量的导向性因素。为了接收优秀的推荐免试生,很多学校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如规定只接收“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高校的学生以控制校外推荐免试生的来源;要求外语成绩达到四级,以保证推荐免试生的外语水平。有的学校为了接收优秀推免生,还专门设置了校长奖学金。另外,对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的招生方面的政策,各招生单位均有所不同,有些院校和专业还限制考生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其次,招生工作的过程管理也是提高招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宣传是招生过程的首要环节,近年来各单位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宣传,网络、报纸等媒体成为宣传的重要平台,同时在宣传上注重加强与考生的互动交流。2008年有194个招生单位参加了“中国教育在线”组织的招生现场咨询活动,有些招生单位甚至常年设置专人进行考生咨询和答疑。宣传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考生对学校的了解,沟通了考生的感情,奠定了生源基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使招生具体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有效地提高了招生质量。
再其次,招生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是招生质量的保障性因素。研究生招生工作包括命题、印刷、封装、转递和考务等诸多环节,保密性强,必须进一步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以确保考试安全。
加大复试力度选拔创新人才
研究生选拔是通过国家统考与学校单独考试相结合、初试与复试相结合这种方式进行的。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初试,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兼顾了考试的公平性;复试阶段的考查则是能力的考查,为今后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选拔人才,更加注重科学性。复试工作的质量也会影响招生的质量。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有些考生将考取研究生作为改变今后生活方式的手段,考研的功利性导致他们片面追求初试成绩,忙于应试,忽视了考试科目以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因此,加强复试考查,加大复试力度,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合理设置复试科目和内容,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和有突出潜质的人才的选拔。
建立质量体系稳步推动改革
1999年以后,我国经历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温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酝酿,2006年教育部推出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全国1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在研究生院单位全面展开。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招生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在质量目标的前提之下,建立以政府为主、以社会为辅的调控监督机制以及以学校为主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制定具体招生政策,推动相关改革,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监督作用。具体做法为:结合经济发展和学校发展状况,合理控制招生规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节和控制不同学科的招生比例;以维护招生考试的公正性为出发点,下放招生自主权,稳步推动改革;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学校作为招生工作的主体,应树立质量意识,出台优秀生源吸引政策,制定细致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招生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谨慎使用招生自主权,加强复试组织和管理工作。
链接:关于2009年考研违纪处理规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招生质量,严格考试秩序,有效地处理违纪行为,在教育部发布的《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中对“违纪处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是对在报考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含推荐免试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二是将考生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作弊考生的档案记录及时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对在当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年度不允许报考。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