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府早报》报道,近日,成都某高校一份《我的真实研究生生活之我心目中的导师》调查报告出炉,结果颇令人深思。三成研究生表示一个月难见导师一面,四成学生不直接接受导师指导,而是由导师所在团队的青年教师及高年级学生指导,五成多学生认为与导师见面的频率不高,原因是“导师太忙,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得不佩服这些忙得没时间教书的导师,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就能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研究生,足见其内力之深厚。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合格”,是指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证,找个不错的工作,至于教育质量是否真正合格,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导师们大多是某行业的专家,只要有些名气,想必都会很忙的。但“忙”这个词含义太丰富,需要好好辨别。有些导师的确是正常的社会事务繁多,但更多的人,则是带着私心去参加各种活动,如到各地讲学赚钱,或是承揽一些能够获利的活儿。在一些热门学科如经济等,教师到外面讲课的收入高得吓人。不少教师人没下海,但心早已下海了。
教师忙可以理解,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间去赚钱却很难说得通,而忙到没时间去教育学生,这无论如何都和其教书育人的职业本意不相配。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教授确保一定的教学时间,把教学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扩招导致的“生多师少”是问题的另一个源头,现在有些导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光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就够难的了,更何况进行近距离因材施教的指导呢?研究生培养的确很强调自学,但导师的个别指导以及实践引领也同样重要。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不仅有限而且空洞,而导师的点拨、以身示范的引领则弥足珍贵。可以说,一个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导师的学生,其受教育的质量必将大打折扣。
现在考研非常不容易,但挤过这条独木桥的考生万万没想到,辛辛苦苦换来的竟是一个“自学教育”的机会。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参加自学考试,反正都是接受“自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