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1956年建校 → 1994年升格为普通公办二本高校(教育部代码:10643) →2013年7月被教育部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坐落在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庆市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区人口95余万)。占地面积1980亩,建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296万余册(种)。教职工1071人,专任教师834余人,教授、副教授 349余人(正教授97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633人(博士152人),专、兼职博、硕士导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8人。
设有17个二级学院,开办有55个本科专业,及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9126人。主要办学特点有:
1、办学理念清晰:遵循“厚德 博学 自强 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三峡、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服务定位;着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创新创业能力及良好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学科特色突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科规模占38%),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农学等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构架体系(师范生规模约占18%)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硕士学术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覆盖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覆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2个二级学科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覆盖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电系统电子技术(目录外)、非线性电子学(目录外)等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现有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教育硕士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美术、体育等6个学科教学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覆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等3个领域。
3、教学质量攀升: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市级教学团队6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
4、科研增势强劲:现有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市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2个,市级学会2个,校级特色科研机构23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750余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600余篇,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1200篇;出版学术专著300余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重庆市自然科学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
5、人才培养荟萃: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近年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9项,公开发表论文430余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学校多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
6、考研成果显著:连续五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报考人数的45%左右,录取率达35%左右,其中升入“211工程”高校达45—55%,升入“985工程”高校达25—35%,上线率和考研质量居重庆市同类高校前列。
7、学生就业率高:学校秉持“就业是毕业生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出口决定进口,出口畅才能进口旺”的工作理念,连续近六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通过公招考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达35%左右。学校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二、体育与健康学院简介
1993年开办体育专业,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000余名合格毕业生。目前,开设有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方向)2个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体育)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在校学生900余人。本院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博士3人,讲师1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38人。建有体育综合楼、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室内篮球场、排球场、武术训练房、健美操训练房、形体训练房、高档练功房、游泳池、网球场馆、乒乓球和羽毛球场等。设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人体机能测定、康复理疗等实验室和藏书上万册的体育专业图书阅览室。配有800多万元的先进体育教学训练设备。
多年来,学院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尚武崇文,睿智健体”的院训。坚持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运动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和市级各类专业竞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并逐渐形成了武术、健美操、排球、游泳等优势项目(武术蝉联重庆市高校七年冠)。专业评估、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三年公招考试就业率达40%以上)均排名市内同专业前茅。教师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全国及市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奖励。20多年的办学经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3000多名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优异表现,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体育教育(师范类·本科·文理兼收)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创伤学、健康教育学、推拿与按摩、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操舞等。毕业可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方向·本科·文理兼收)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系统的运动康复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能在各级学校、医院、社区、大型企业、保险行业、敬老院、福利院、疗养院、健身俱乐部、职业运动俱乐部、健康与康复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康复理疗、保健指导、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也是自主创业的热门专业。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康复学、康复机能评定、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理疗学等。毕业可授教育学学士学位。【注意】:该专业属于普通招生专业而非体育招生专业范畴,但体育考生可兼报。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体育)方向
学科教学(体育)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依托我校传统师范专业优势,整合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体育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学习和研究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体育技术、技能训练,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既具有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又能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竞赛组织和学校体育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学制两年,授教育学硕士学位。
招生初试科目共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综合、心理学基础(本校命题)。相关咨询和参考书目见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处网站。复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体育教学论,面试科目为术科专项技能(自选一项)。
三、2015年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分省安排【注:各省招生计划以各省(市)考试院招生信息报公布为准】
招生计划 | 重庆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河南 | 湖南 | 海南 | 四川 | |
155 | 10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10 | |
2013年录取最低分 | 文化 | 350 | 339 | 388 | 311 | 482 | 312 | 278 | 349 | 466 | 334 |
专业 | 82 | 111 | 69 | 74.5 | 72 | 79.45 | 77 | 241 | 78 | 71 | |
2014年录取最低分 | 文化 | 361 | 349 | 文421理485 | 310 | 综合文533理487 | 319 | 文361理364 | 综合文624理618 | 472 | 345 |
专业 | 84.38 | 109 | 文438理368 | 146 | 文76理76 | 75.81 | 文79理84 | 文254理241 | 78 | 74 |
报考要求:详见重庆三峡学院2015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录取原则:在文化、专业分别达到各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基础上,重庆市外考生根据各省(市、区)规定的投档成绩择优录取;经重庆教育考试院投档给我校的重庆市内考生,下列考生优先录取:文化分进入前20名者(含同分数);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00分及以上者;篮球、排球专项男生身高1.95米、女生身高1.80米及以上;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者(参加重庆市2015年体育特长生统测合格并经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公示);其余考生按专业成绩排名从高到低录取。
【联系方式】:学校地址:万州区沙龙路二段780号(沙龙校区)404100;万州区天星路666号(百安校区)404020学校招生网址:zsb.sanxiau.edu.cn
咨询电话: 学校招生办(023)58102264; 58106645;58106702(传真) 体育与健康学院:(023)58105585(办公室)、58102313(学工办、新生接待)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