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即将到来,对考生来说,再看一些范文,再模拟做点作文题,对高考语文的发挥肯定能起到一定助推作用。高考中究竟如何审好作文题?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为了满足考生的需求,本报特邀江苏四位语文名师,以模拟高考作文范文示例的方式帮助考生“热身”。
出场名师:
江苏省如皋中学 王学东(语文特级教师)
【模拟文题】
“角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1、角的大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2、看事物的出发点。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角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点拨】
提示语中虽然列了“角度”的两个义项,其实主要还是侧重在第二个义项。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苏轼著名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山,观察的角度不同,你所感受到的景致就不同。山如此,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多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等等都是“角度”的题中之意。你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述故事。如果你用第一个义项讲一个关于“角度”的故事,再在讲“角度”的故事中渗透第二个义项的内涵,那你的文章就有了双关的魅力了。
【佳作一】
角 度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1)班 茅许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百年前,宋朝的苏轼用他的饱含哲理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多彩的角度。是的,多一种角度,世界就多一份精彩。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每一种事物有时会同时具备多种特质。春有勃发的生机也有阴雨的缠绵,夏有奔放的热情也有难耐的酷热,秋有金黄的收获也有衰败的萧瑟,冬有洁白的纯洁也有寂寞的肃杀。事物的多面性是角度滋生的土壤。我们每个人因为性格、年龄、经历、心境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个人的差异性是角度的种子,不同的角度是差异性的体现。唯其多面,事物才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角度各异,我们每个人才如此与众不同,我们的人生也才异彩纷呈。
表现的角度越多,展现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生动。面对无边秋景,张孝祥吟咏:“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李后主慨叹:“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刘禹锡大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相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勾勒,每一次登场都别具一格,成就了唐诗宋词的多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莫奈将日出朦胧成一种印象,凡高把日出具象为向日葵的灿烂,毕加索将日出抽象为几何图形。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从诗歌、戏剧、绘画、小说多角度表现“以人为核心”这一共同主题。角度越多,表现越细致生动、表现力越强,展现的世界也就越加精彩。
思考的角度越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也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经过漫长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了波粒二象性的本质,这时,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德布罗意换了思考的角度。他想,很长时间内,人们在微观世界里只重视波动性而忽视了粒子性,在宏观世界是否只重视粒子性而忽视了波动性呢?于是他提出了实物粒子波动性理论,从波动性与粒子性两个角度分析实物粒子的运动问题,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一个结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多角度思考,思维更缜密,错误将减少,真理会浮现,我们就更多地发现世界的奥妙与精彩。
多彩的角度!多彩的世界!
让我们享受角度的魅力吧!
【点评】本文从苏轼的名句入手引出中心论点“多一种角度,世界就多一份精彩”,开篇简洁而又紧扣题意。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说角度的差异性;二是说角度的丰富性,三是说角度的深刻性。三个方面看似并列,其实有内在的层进。文章的选例也十分精彩,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秋景的诗意,抑或日出的表现都对文章的中心作了有力的佐证。
【佳作二】
角 度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4)班 孙嘉愫
传说几个瞎子摸一头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从不同的角度摸大象,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他们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却只得到人们千百年的嘲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问题都是一座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是只从一个角度,只能看到一种风景,也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思考处理起来难免会有偏差,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但它也曾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而致使人民陷入困窘的生活。
大跃进时期,为了使我国早日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政府号召人民一起投身于炼钢运动,目标是赶英超美。这个决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带动了我们钢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但只从片面的产量增长的角度来决策,一定会有副作用产生。果不其然,为了炼钢,大家放下了农活,再加上自然灾害,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背,钢再多也不能当饭吃。
大跃进的失败是缘于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客观事实。国家发展的决策,只有综合考虑了政治、经济、环境等等因素,才可能不出错,才可能不走弯路。
国家的发展需要多角度考虑,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多角度思考,全面发展,才能造就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老师为了孩子所谓的前途和发展,用书本造就了一个个书呆子和生活的低能儿,会做题会考试,可不会做家务,不会与人交往。这样的学生,即使进入了顶尖的大学,其前途也不见得就一定光明。
只沉溺于书本学习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人的发展规划也需要从多角度考量,真正的人才,不是次次考试得满分却还要父母帮助收书包系鞋带的,而应该是情商与智商共同发展的。
从多角度看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从多角度育人才,才能保证全面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决策或遇到问题时都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方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点评】本文从人们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生动有趣而又切合题意。文章以要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为中心论点,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两方面展开论述,从反面揭露了大炼钢铁和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所造成的恶果,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决策或遇到问题时都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文章行文稳健,语言老道,堪称佳作。
出场名师:
南京第一中学 张曙光(语文特级教师)
【模拟文题】
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点拨】 这是一道词语类的命题作文。文章要写好必须紧扣“挤”字,“挤”可以是物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能写出辩证色彩;如果是记叙文,一定要写得具体而有生活气息。同时在“挤”的理解上,不仅要考虑到有形,也要考虑到无形的。
【佳作一】
挤
南京一中高三(10)班
王玉涵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本不宽裕的空间显得更加逼仄和拥挤。
挤,已然成为都市的一种常态。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将宽阔的街道占据得只剩下一片小小的角落;空气中,各种声音充斥着,叫嚣着,混杂成一片,胶着成一团;夜晚,都市中无数的霓虹灯将耀眼的星星挤出了夜幕,那本应深邃辽阔的夜空也因此变得空泛寂寥……身处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处处感到的是拥挤,心中留下的是无限的焦灼。
挤,早已成为都市人的一种习惯。匆匆抓起桌上的早餐忙不迭的用手梳理着头发,拼命向着早已饱和的公交车挤去。这早已成为都市的街头一景。如今的都市人,挤着上名校,挤着抢一个更高的社会地位,挤着时间忙碌着毫无意义的忙碌……“生活是对赚钱的浪费”美国雷曼公司的白领一族如是说,也对,他们压缩生活,挤着赚钱。
挤固然无法回避,可难道我们就要如此盲目的浪费时间?拼命拥挤?
也许生活中的确拥挤,但请别让你的生命太过拥挤,学会给生命留点空白吧!
留白,留出一份常态。都市太过喧嚣,人心太过浮躁,给自己一点时间,不用太多,哪怕只有半天,泡杯绿茶,放一点轻音乐,捧本书,寻找人生的大智慧。让自己从得失计较中抽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保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有种“忘怀得失”“宠辱不惊”的洒脱;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有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的闲适。
留白,留出一种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低沉之时,不使自己流于自卑;高昂之时,亦不使自己太过骄狂。拿得起,放得下,自有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
林语堂曾说:“看到秋天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就如中国的水墨画,不管有多精妙的构图,也不管有多丰富的内涵,都要有适当的留白,不能太挤太紧,方显其幽深的意境。
人生在世,生活也许拥挤,但请给生命留点空白,别让生命太过拥挤!
【点评】文章首先从物理及心理层面,言说“挤”之负面现象及其本质;然后,针对“挤”,转而论述“留白”的价值;最后,引用林语堂语做结,可谓简约。文章立意具体实在,切口小;行文对比鲜明,论说紧密;表达也力避陈言,没有拉杂例举,侧重表达自己的见解,很有些“个性”。这些也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