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通讯员 龙国华
离高考只有6天了。从今天开始,高三的考生正式脱离老师进入“自主复习”阶段。如何在有限的一周内既能“温故”而又“知新”?羊城晚报特地请来一众高三名师,教考生们“临阵磨好枪”。
语文科
拎出重点问题再练一练
做两件事和一套模拟卷
名师:广东广雅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林虹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长板短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最后一周里拎出一个自己可以重点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再做一点点训练。
弱项是阅读的,建议把以前月测题找出来重看其中的阅读题,重点把时间花在仔细审题上,一定要看明白题目究竟在问什么。一般导致阅读出问题,不是对文章理解出错,或者组织答案能力不强,而是经常没仔细看清题干问题所在而导致答非所问。又如作文较弱,可针对一些作文训练题,限时列出一份作文提纲,每两天做一次这种训练。
这一周,考生除了针对自己的问题适量地强化一下,更主要的工作,是静下心来做两件事。一是对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逐个过考点,仔细回忆各考点的注意事项。二是再一次扎扎实实复习自己的题型归纳本、错题改正本、素材积累本。两件事可交叉进行,由点到面,点面清楚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应试技能结构。
最后是模拟考场情景,适当进行完卷训练。最后一周,可做1~2套难度适中的模拟试卷。我们可以不太在意对错。这是自己给自己模拟,不是为了专门的查漏补缺,而是为了使自己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数学科
客观题快中求稳力争全对
解答题不留白过程是关键
名师:广东广雅中学2010届高三理数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徐广华
在数学高考场上考生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快中求稳的答题速度和高命中率。客观题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为主,分值接近占了“半壁江山”。高考数学要想达到140分以上,客观题全对是必要条件。解客观题,要注意熟练运用解选择题的常用技巧方法,如特殊法、排除法、代入法、图像法(数形结合)等,避免“小题大做”,力求在保证高命中率的基础上提高作答速度。由于解选择题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因此,要先做选择、填空题,再做解答题,不宜逆向而行、反其道而行之。
解答题———解题过程是关键。高考数学有6道解答题,主要考查高中数学六大板块的内容,解答题是分步给分的,解题过程要完整、规范、严谨,主要的步骤和依据不能随意简缩或省略。要注意每一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算不能出错。对于较难的后两道大题,也不要轻易放弃,第一问或前两问往往是比较容易的,例如把条件和目标用数学式子列举出来;写出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开头;列出分类讨论的简单几类等。总之应知多少写多少,能得一分就一分,尽可能把有用的解答过程展现在答卷上,不要空白。
具体到做题上,按容易题、中档题和难题的比例,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小题后大题,确保一次性成功。碰到确实毫无头绪的难题,要舍得放弃。
英语(论坛)科
重温高考题找题型特点
越到最后越要坚持听力
名师:广东广雅中学 高三英语备课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临考前一周,建议考生重温2007、2008、2009的高考题,发掘各种题型的特点:如听力注重交际功能和真实语境;完形填空重在词汇(尤以动词和名词为主)和篇章理解;语法填空考查基础语法和句子结构分析;阅读理解紧贴生活,注重跨文化意识及文学意识。
以“回归基础”为中心。翻阅自己的作文集,复习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和句型;重温最常见的语法考点。高考写作中可以出错,但不能出现最基本的拼写和语法错误。每天归纳和一个动词有关的词组,这些词组大多是语法结构的考点或作文的常用词组。
越到了后期越要坚持听力,而且一定要听仿真听力套题。另外,坚持每天至少10分钟的大声朗读,材料的选择以作文尤其是读写任务的参考例文为宜,不仅保持语感,还能无形中记住一些作文的经典句型,一举两得。
英语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速度的竞赛。其中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三篇文章应限定在25分钟内读完。这样才能保证能有40-45分钟写两篇作文。
高考作文中注意做到8个字:“书写,拼写,扣题,亮点”。
另外,建议大家在高考前安排时间做两套题,如果没有听力,请在1.5小时内完成一套。
物理科
资料整理小本+模拟训练
名师:广东广雅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组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叶道昭
临考前几天和几个科目考试的间隔时间可看一下资料:
①自己觉得比较生疏,担心会忘记的知识(例如;非主干知识部分要记忆的内容);②经过自己整理的一些知识结论、方法和诀窍;③自己在历次模拟考中暴露出的薄弱点;④自己认为需要考前再看看才放心的内容。
整理好上述资料后将一些必须记忆的内容抄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反复去阅读和强化记忆,考试前再把资料看一遍。可以按高考时间表每2天划分为一个小周期,将高考的几个科目的资料整理和复习穿插进行,资料整理和模拟热身训练穿插进行(热身训练要精选具有权威性并配有详细答案的模拟题来做)。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