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辅导

高考冲刺50天 如何得到更多分?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4-17文章来源:扬州时报作者:瞿妍 龙跃飞

   (瞿妍 龙跃飞)今日,高考迎来倒数第50天,我市考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近日,我市相继举办的高三各科研讨会上,高考专家们聚集一堂详细分析最新的高考动态,共同寻找应对策略。最后的复习中考生能否有较大提高空间?考生容易走入哪些误区?如何把握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昨天,本报记者连线各科名师,
为考生支招。

  【语文】

  文科附加题勿被倒扣分

  ■朱亚平 扬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首先是作文,要给文章增添亮点。最后50天要注重以下训练,要在审题基本正确、内容基本充实、结构基本清晰、语言基本流畅的基础上,增加到位、独特、新颖、著名的事例和精彩的句子、精巧的结构、精彩的开头、精彩的结尾、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旨等。语言的“亮点”包括:一个精妙的比喻;一句恰到好处的名言、反问、设问;一个排比句;一个反复、照应。

  第二是复习的争分点。现代文阅读要注意:1.读懂原文,把握语境;2.定性准确,思路清晰;3.理解全面,表达到位;4.博闻多思,增加底蕴。现代文阅读中的名言警句,是记忆性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拿到手。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整体感知阅读,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具体阐释和抽象概括。

  对于诗歌题,其一,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例如:《采桑子》晏殊运用拟人、衬托的手法,还用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景物渲染了愉悦欢快、赞美仰慕、离别伤感、豪迈旷达、闲适恬淡、相思悲苦、坚守节操、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二,最好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观点再分析,然后再总结。

  另外要提醒考生,文科生附加题切勿遭遇倒扣分。在文言文断句时,学生常犯的错、漏、多等错误会分别扣分,比如对五处未标一处则得5分,而对五处错一处反扣1分,挑战与风险并存。

  最后的复习要注意跟着老师走,每周一套的试卷,要吃透,不要以量取胜。自己找弱项,强调多问。此外,最后两道甲乙选做题目请考生放心,无论选做哪道题评分规则上会均匀给分。

  【数学】

  发现解题思路贵在多分析

  ■沈玖贵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1.考前要回归课本

  考前要回归课本,掌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试的根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考查的内容分类整理,理清脉络,使考查的知识在心中形成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一个考点的内涵与外延。在建立知识系统的同时,同学们还要根据考纲要求,掌握试卷结构,明确考查内容、考查的重难点及题型特点、分值分配,使知识结构与试卷结构组合成一个结构体系,并据此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复习结构,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2.查漏补缺很重要

  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找准了错误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会做的题目不再做错。同学们还可两人一组互提互问,在争论和研讨中矫正,效果更好。

  3.掌握好看和做的时间分配

  好多同学都觉得几天不做数学题后再考试,审题就会迟疑缓慢,入手不顺,运算不畅且易出错。所以每天必须坚持做适量的练习,特别是重点和热点题型,防止思想退化和惰化,保持思维的灵活和流畅。特别是停课复习期间,更要掌握好看和做的时间分配。

  4.规范作答争取少扣分

  一些同学考试时题题被扣分,大多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如立体几何证明的次要条件要交待,分类讨论问题最后有综上可得,应用题最后要回答题目的设问,函数应用题要有定义域等。特别是问题(Ⅱ)要用问题(Ⅰ)结论来解决时,更要确保问题(Ⅰ)结果的正确性。

  5.归纳考试窍门

  熟练掌握数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一般同一份试卷,相同的方法不可能出现多次;同时,数学的主要方法在一份试卷上基本都能用得上。因此遇到思路一下不能突破的难题,要好好想想以前遇到的类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在已经作答好的题目中用过了哪些方法,常用的方法还有哪些没用得上,能否用来解决这个难题,只要平时多加分析,是不难发现解题思路的。

  【英语】

  狠抓词汇,培养“猜词”能力

  ■康霞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

  即将进入高考50天倒计时,如何充分利用,备战高考?

  一、狠抓词汇。《考试说明》中所列词汇表是命题的依据,且今年高考词汇量加大,所以一定要过一遍。建议重新梳理一遍笔记,并按照某种关联进行归类,如近义词、同义词的归类,注意区别易混词及短语,尤其注意词组搭配及动词用法,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猜词”能力,善用构词法扩充词汇。

  二、梳理错题。梳理以往训练时出现的错误能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失误和失分。难点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要学会总结,争取记住自己犯过的错误,保证再次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不错。

  三、真题训练。

  1.听力:虽然近几年的高考听力都比较简单,但每周两到三次的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尤其是最后两周需要每天练习。训练听力时,要充分利用预测手段。2.单选:着重掌握语法、词法及句法;分析句子结构、动词的搭配;注意不同语境中动词时态、语态的运用;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殊句型;熟悉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和常用谚语。3.完形: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4.阅读:注重五种能力的考查,即细节理解、词义猜测、图表理解、归纳主旨和推理判断。要紧扣原文,不可凭空想象。5.任务型阅读:首先读懂短文;二要理清思路;三要分析整理;最后要注意书写规范。6.书面表达:熟悉评分标准,每周一篇短文写作。认真审题,多读范文,增强谋篇布局、衔接段落、变换句式、使用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的能力。

  总之,越临近高考,越要抓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做或少做难题。

  物理

  方向从偏、难回归到课本

  ■吴梦雷 扬州中学高三物理教师 

  1.最后的训练应该回顾错题,精做新题。分析历次模拟考试的失分点,自己对哪些部分的物理知识存在缺陷,是不难发现的。但在后期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有区别地对待主干与非主干知识的查漏补缺。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每个老师可能都这样要求过,但是很多考生并不能落到实处,认为花同样的时间不如再做些新题、多见些题型。

  2.辨析复习策略,注重与同学老师交流。千万不要自己闷头复习,自己复习的资料对不对头?计划有没有科学性?都需要和同学多交流。做题方向应从偏、难回归到课本,每年高考都会出现新题,极少出现老题,不要指望通过大量做题来压题。

  3.解题格式要合理规范。除了注意到按步骤给分的要求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表示物理量的字母要规范,在解题时切勿混淆乱用,同时,解题过程中自己定义的物理量要交待清楚。

  4.重视模块题目的复习,内容范围要很明确,在范围框定后复习。

  5.最后就是要注意复习时心态的调整。离最后的高考尚有50天时间,还有两次模拟考试,理科考试中因为难易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波动。请同学们一定要相信自己。

  化学

  注意审题和时间的掌控

  ■王建军 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扬大附中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

  一、梳理知识库存,构建学科网络。

  接下来复习重点应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课本为主体,将所学知识按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反应类型是有机化学里的核心,复习的时候以官能团的性质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牢记断键部位是有机化学之魂,掌握“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二、把握高考导向,科学有效训练。

  分析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基本体现了“第I卷重在考基础,第II卷重在考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同学们可将《考试说明》上的典型题型示例认真做一遍,弄清出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同时,可选择一些难度适中质量较好的模拟试题,用高考规定的时间去完成,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审题和时间的掌控。

  三、注重练后反思,及时分析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关键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但是,不少考生“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差错”。要走出这一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考试中出现差错的“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四、扫清知识盲点,突出重点问题。

  最后50天,诊断和补漏需要突出。要抓住平时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及知识盲点,通过小专题,针对训练加以突破。梳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会发现江苏高考的热点问题是存在的,考前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攻关。要有一种意识:不求高考考到,但求考到必对。

  生物

  要深入有序地分解教材

  ■吴红漫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生物教师

  生物学科高考前的复习基本思路是细化考纲,落实考点,查漏补缺,分类攻关,训练技能,研究考题。学生手中的高考备考的权威资料有《200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高中生物教材》、《近三年的各地高考试题》、《江苏省内各市模拟试题》,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资料,做好六项工作。

  一要明确命题思想和等级要求。考前明确要求的考点有哪些?今年的考试说明有何变化?今年的实验考查有何新要求?

  二要依据考纲,梳理考点,查漏补缺。依据考试说明,将考点细化,自我反思对考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补漏。

  三要深入而有序地分解教材,回归课本。可从十个层面归纳教材,包括基本概念与定义类、重要的图形表格图像坐标曲线类、科学史类、反应式和表达式类、重要段落、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与生产有关的问题、易错易混冷僻点、特殊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四要全面梳理教材内外的实验。今年的实验要求比较高,要先梳理教材和考纲实验都要求的实验,对于教材中非考纲实验和试题中出现的实验也要关注。

  五要分类过关,熟能生巧,提升解题技能。考前要过五关,即审题关、计算关、识图绘图关、语言表达关和纠错关,研究自己的解题习惯,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解题技能。

  六要精选高考试题、调研试题进行模拟训练。2008年高考题、各地模拟试题、各地联考试题中,好题很多,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分类、整理、重复、纠错,体会高考题的命题思路,做好充分准备。

  地理

  回顾主干知识体系

  ■窦立祥 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地理教师  

  1.梳理考试大纲,重温主干知识。

  经过一、二轮复习,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得已较充分,但真正做题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根本就找不到正确解题办法。因此,在高考前的冲刺,要认真结合大纲,逐一在头脑中回顾,考纲每项要求下面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求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2.精心选择典型试题,提高练习效果。

  在最后50天,建议同学们不要陷入“题海”战术,那种想通过大量地做题,从而“碰”上几道高考题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建议大家结合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知识点的专题练习或各地模拟卷中的相关试题进行训练,对于做错的试题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归因分析,并将之落实在知识体系之中。

  3.认真总结答题规律,归纳答题模式。

  适量的练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弥补知识体系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从做题中提炼出答题规律、从而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模式,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定期回顾知识体系,不断加深印象。

  最后的冲刺,不同于以往的只注重某一单元、某一本书的阶段性复习,要把整个高考考查的内容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在此建议大家,结合考试大纲,逐一在头脑中回忆出每个知识或能力要求的细节,看看这一要点下包含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技巧;回忆一遍的周期可适当长些、回忆的知识点要详细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期可逐渐缩短,知识点逐渐以主干知识为主,到高考前两三天,要力争做到每一天将所有的主干知识体系回顾一遍,做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这个阶段应该努力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把知识点系统化形成宏观。刚刚举办的“扬州高三历史研讨会”透露必修1、2、3专题,今年出题可能会发生变化。过去必修1、必修2、必修3是分别出题,今年三者之间有可能会联系,但数量会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宏观把握,特别是充分把握考试说明,研究典型例题,因为今年的典型例题从10题增加至20题,这里面好的题目透露出一些线索、角度、信息。

  在具体知识点复习中应注重对知识点背景和影响的理解。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指出,现在的高考比较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考题会倾向于在背景下分析,因此要善于把握前因后果。

  历史选择题是关键,做得好坏是得A与否的关键,应该回顾旧题,精做新题;非选择题部分则重在找对解题思路,最后50天训练中不需要很完整地作答,只需列出提纲,对比答案,做到两点:一是找对自己的思路;二是寻找每个得分点的“关键词”,培养答题的精确性。此外,非选择题一定要牢记两点:一是看分答题,后面4分基本上就是4个点;二是踩点得分,很多考生答了很多口语化的东西,没提炼关键词,不得分。所以最后我提几点复习要求,历史基础知识一定要结合教材、笔记复习两遍以上,复习完每个专题后一定要通过回顾的方式总结,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记忆,每本书复习结束后,应该看着目录回忆整体框架。

  历史

  必修1、2、3可能会联系到一起出题

  ■方云华 扬州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一、研究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指针,同学们要研究试卷结构、研究每个考点及其能级要求、研究考试说明上的例题。今年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研究教材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考试时努力把“教材带进考场”的办法是脑中有比较完整的书本知识体系。所以,大家要构建书本单元知识体系、构建以核心知识或以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如经济学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体系、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系等。

  三、研究重大时政热点事件,把握来龙去脉。高考试题的命题,经常选取年度间思想性、价值取向比较鲜明的重大时事,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作为背景材料。大家要重点关注如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热点。

  四、研究自己知识和解题能力上的薄弱点,形成增长点。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结合综合练习和模拟试卷,认真排查知识漏洞,把盲点知识和易错点知识整理出来;认真排查能力漏洞,总结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方法、归纳明确答题方向的方法、养成答案要点化规范化的方法等。

标签:辅导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