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之后,志愿填报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昨天下午和晚上,日报与市图书馆连续推出两场高考专题讲座,邀请江苏省高考志愿专家、省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江苏高考志愿网负责人谢承俊副教授,讲解“高考新方案下的志愿填报策略”。围绕理解政策、填报学校、填报专业等三方面,谢承俊详细分析了高考新方案下的志愿填报办法,并用典型案例作深入浅出的解说,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
1、理清政策是填好志愿的前提
高考政策,包括计划形式、填报志愿政策、录取体制、录取批次、录取方法、加分政策等,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必须了解和掌握,以免犯常识性错误。谢承俊重点解剖了两个政策:一个是2008年高考新方案,一个是平行志愿填报政策。
今年江苏的普通高考模式为“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控线时是按语数外三门总分440分(不含附加分)划定的,而在填报志愿后,向高校投档时是按语数外总分480分(含附加分)投档的,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2008年新方案下,对考生投档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所有考生按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第二步是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进行排序;第三步是计算机按次序进行检索时,考生必须满足院校提出的各项指标要求。例如,考生王同时填报了三个志愿,当均满足三所院校的选测课程、必测课程及等级要求时,计算机就会自动检索第一志愿,并向该院校投档,不再检索其他志愿。
2、以“分差波浪”法填报学校
经过长年的摸索和总结,谢承俊归纳创制出了著名的“分差波浪”分析法。他认为考生在填报学校的时候,要关注填报学校录取分的波动趋势,同时合理拉开各志愿之间的梯度,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注意三个共性问题,一般来说,相同层次的高校,大城市比偏远地区录取分数要高,省内比省外录取分数要高,苏南比苏北录取分数要高。
“各高校的录取分数,取决于填报该高校的考生数量及分数段,而且这个波动是呈规律分布的。”谢承俊以南京财经大学近6年“分差波浪图”为例说明,最高录取分的波峰为31分,最低分波谷为14分,波中间为25.7分。他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该校各年报考人数是围绕波中间25.7分上下波动的,找准这个规律性波动,就可帮助考生有意识地避开录取分数较高的波峰年。
专家都在说,要合理拉开志愿的梯度。谢承俊指出,用“平行院校志愿”填报方式,分数梯度拉开合理,一次录取率很高,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意义。他建议,考生可以尝试用平均分差结合分差图的波动趋势来决定志愿填报。
如何准确地预测高校的投档分?谢承俊也有独到的高招,即投档分预测三分法,第一部分是公布的省控线,第二部分是预测报考考生中得到的最低附加分值,本一院校大约在31分左右,本二院校大约在29分左右,第三部分是原分差图经折算后的分差。他还列出了投档分的计算公式,本一院校投档分:公布的本一省控线+大约31分+分差图上折算后的预测分差;本二院校投档分:公布的本二省控线+大约29分+分差图上折算后的预测分差。
3、尽量填报感兴趣的专业
谢承俊认为,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容易出现四个误区,即重视学校而忽视专业、根据目前职业的“冷热”状况来选择专业、凭感觉选择专业、父母按其意愿包办专业。
专业选择是对人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综合前面提到的个人兴趣、能力、就业、社会需求等因素,概括为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等四个原则,尽量符合这些准则,如果不能,选择认为主要的一两项,体现考生自身的特点。
对所选高校,哪些专业是该校的强势专业,有哪些重点实验室,师资力量如何等等,家长都要有所了解,做到知彼知己,慎重选择。例如:对在本二线附近的考生,选择苏北高校,选择具有强势专业的高校。
典型案例分析
2008年,假设本二省控线321分,本一省控线340,一考生的四门必测科目等级均是B,高考成绩通知单如下:
谢承俊分析说,第一看本一本二省控线,第二看大部分理科考生能得到多少数学附加分,如果大部分考生能得到40分中的32分,少部分考生最少也要得到25分,这样估计40分的附加分大约要加30分到省控线里。也就是总分480分的省控线是340+30=370分。考生高出省控线是390-370=20分。
第三看本一本二省控线之间分差。第四选择希望读书的城市。
参考志愿如下:A志愿大连理工大学,近6年(2002年—2007)折算后的平均分差17.7分,最大折算分差是2006年的23分,A志愿“冲一冲”,有一定希望,专业根据考生自身情况进行选择;B志愿上海理工大学,近3年折算后的平均分差11.6分,最大折算分差是2006年的16分,B志愿“稳一稳”,希望很大;C志愿武汉理工大学,近6年折算后的平均分差8.4分,最大折算分差是2007年的13分,用C志愿填报是“保一保”。在专业服从栏中均填报“服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