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引导普通高中贯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推动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逐步向分类教育转型。
二、建设愿景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独特办学风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含完中、十二年一贯制、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下同)。
通过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在全市建成一批课程特色遍及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等多个领域,布局相对合理,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各特色领域的课程建设高地和教师研训基地,推动本市高中特色课程资源的辐射共享。
三、建设原则
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将坚持以下三个建设原则:
1.校本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师生特点以及办学资源等因素,找准学校特色发展方向,通过高中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步办出特色。
2.递进性。特色普通高中要围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环境建设等,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思路,并逐步提升为办学理念。
3.稳定性。特色普通高中要从时代特点、政策要求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特色办学内化为稳定的办学风格,形成稳定的制度架构和校园文化,展示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推进策略
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采用“项目孵化、滚动推进;分类指导、分阶提升”的策略。
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特色项目阶段):学校有1个及以上适应学生需要的富有特色的课程或项目;
第二阶段(学校特色阶段):学校围绕特色领域,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层次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第三阶段(特色学校阶段):学校以特色领域为主线,制订发展规划,形成系统引领和支撑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发展目标、课程体系、教师架构、管理制度、资源体系和辐射机制。
市教委组织实施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通过学校自主规划、项目滚动指导、建设目标引领的方式,根据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个发展阶段的建设路径,引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阶段、聚焦特色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特色办学水平。通过项目实践研究,总结提炼特色课程建设的一般经验和方法,指导其他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带动一批特色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引领一批高中学校主动开展课程建设,形成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的不同梯队。
五、运行机制
1.学校自主规划。各普通高中学校应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方向,自主建设并做强、做优学校特色项目。达到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参考指标(见附件)一级指标,且已有建设惠及全体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系基础的学校,应建立有效支持本校特色发展的教师团队和专家指导团队,并自主制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2.区县推荐支持。已有特色发展规划的高中学校如要申请加入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组,需向区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区县教育局收到学校申请后,应指导学校完善特色发展规划,并向项目组推荐,推荐时需向项目组提交以下书面材料(一式3份):学校申请书、学校特色发展规划以及区县教育局书面推荐(须有对学校参与项目实践研究的有关经费支持等说明)。鼓励区县通过区域研究项目等形式,加强对本区域特色高中建设的研究、规划和指导,引导区域内部分高中先行试验。
3.项目滚动指导。项目组视项目运行情况接收若干高中学校进入项目组。基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特色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课程特色领域契合本市紧缺人才培养的高中学校可优先进入项目组。参与项目的高中学校(以下简称项目高中)通过定期学习交流和研讨等活动,认同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价值取向,明确创建特色普通高中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在专家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发展需求和办学基础的发展策略、有效路径和措施,实施并完善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4.探索分阶管理。达到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参考指标二级指标的项目高中,在项目组的指导下,提炼本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和成效,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共享,学校成为该特色领域的课程高地。达到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参考指标三级指标的项目高中,经项目组认定后面向全市承担该特色领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指导工作,成为特色课程研训中心,由市教委认定其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同一特色领域最多2-3所)。鼓励同一特色领域的项目高中互相借鉴、良性竞争,共同做强本市高中特色课程。
六、政策保障
1.课程保障。参与项目的高中学校应立足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项目学校可根据本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自主制订学校课程计划(须经市教委审核),原则上不得突破高中课程总课时。
2.师资保障。对于经过评估认定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的学校,区县要保障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辐射指导的教师配备,所需编制由各区县在教师总编制中统筹安排。整合特色教师资源,建立特色教师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团体以及职业学校的合作,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特色师资队伍。
3.经费保障。市教委对参与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的高中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一般不超过2年,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要配套投入特色办学经费和后续持续发展经费。区县教育局要设立特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对特色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4.评价与选拔保障。鼓励学校自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教育特点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选拔机制,对于导向正确、方案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选拔办法,市教委将予以扩大招生范围、实行自主招生等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对特色高中的分类指导和评价督导机制,把评价督导结果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经费划拨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附件: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参考指标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参考指标
领域 | 条目 | 层级指标 | ||
发展基础 | 规范办学 | 一级(特色项目阶段) | 二级(学校特色阶段) | 三级(特色学校阶段) |
1.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考试科目与次数、作业量、复习资料;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奖惩教师和公布班级、学生的名次;节假日不违规给学生补课。 | ||||
教育质量 | 1.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2.学生、家长对学校整体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 |||
行政支持 |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的特色和定位给予高度期望。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特色发展所需师资配置、经费投入和督导评价给予专门支持。 | |||
育人目标 | 目标清 晰程度 | 学校能够对特色项目的育人价值有一定的思考,对学生在特色项目中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收获有一定描述。 | 1.学校对未来发展的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定位,对特色的育人价值有初步的思考。 2.学校对学生从特色教育中所获得的体验和受益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做具体的描述。 | 1.学校能够较为深入地思考特色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 2.学校拥有与特色相呼应的学生成长目标体系,且能用描述性语言界定具体目标的内涵,并能对学生的共同目标和差异目标进行明确地呈现。 |
目标适 切程度 | 学校的特色项目能够回应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高中生素养的需求,对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涯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 学校的特色能够较好回应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高中生素养的需求,对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学校能够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特点、城市发展需求和本校特色追求,依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校本化的特色育人目标。 2.学校有证据说明所呈现的目标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并能够实现。 | |
课程体系 | 课程规划 | 学校对特色项目建设有计划性。 | 1.学校对特色所涉及的专门课程、相关学科等有系统思考,明确相关课程的愿景、实施策略、发展路径和保障机制。 | 2.1.学校围绕特色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具有清晰的学校课程愿景,实施策略、发展路径和保障机制。 3.2.学校制定的整体课程规划较好地明确特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有机联系,保证实现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 |
课程内容 | 学校特色项目有相应的课程作支撑,不少于30课时。 | 围绕特色初步形成不少于3门特色课程组成的特色课程群,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有特色课程的学习经历。 | 学校已经形成不少于5门特色课程组成的特色课程群,课程群中的课程有一定的梯度层次,普及和提高兼有。 | |
课程实施 | 学校特色项目的实施取得较好成效。 | 1.学校能够按照计划实施特色课程。 2.学校相关特色课程实施方式相对灵活,注重社会实践、动手实验和操作、自主探究等。 3.初步形成与特色相对应的学生社团,且运作良好。 | 1.学校特色课程与基础型课程之间形成系列化的结合点。学校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践较好,并能开展相应的教学改进,支持特色目标的达成。 2.课程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生社团的价值和作用,其建设实现制度化。 | |
实施成效 | 1.学校建立起体现特色育人目标、可操作、有效度的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方案。 2.学校课程实施已见成效,获得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满意度达90%以上。 3.学校建立起学生发展长期跟踪与反馈数据库,检验和提升特色育人的实效。 | |||
支持系统 | 学校文化 | 学校初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办学理念,特色项目在价值追求上与其保持一致。 | 学校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成为办学理念实践的重要载体。 | 1.学校拥有清晰、规范而深刻的办学理念,在理念的内涵和表述中体现了特色追求。 2.学校注重学校文化形象的设计,并能够较好反映出特色的追求。 3.学校将特色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的布置和改造之中,具有直观、个性和吸引力。 4.学校师生对特色发展的知晓度达100%,对特色发展的认同度达90%。 |
教师发展 | 学校特色项目拥有较为稳定的专兼职教师,且能满足特色项目的开展。 | 1.学校拥有一批专注特色培育的专兼职教师,并形成稳定的实践团队。 2.学校教师围绕特色培育开展定期研讨和专题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研究课题和成果。 | 1.学校拥有一批支持特色课程发展的特色教师队伍,学校能够为这些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特别支持。 2.学校在教师研修中关注特色发展所需的相关教师素养的培训,不断提升全校教师与特色教育相关的素养和技能。 3.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机制,通过研究提升特色的内涵品质,拥有特色教育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并能在市层面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能力。 | |
保障机制 | 1.学校领导对特色项目建设给予充分重视。 2.学校能够为特色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和其他资源。 | 1.学校将学校特色的建设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并给予充分重视。 2.学校能够为学校特色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和其他资源。 | 1.学校将特色建设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建立起特色建设的学校管理保障机制和全校参与机制。 2.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关于特色发展的专项经费应专款专用,制定校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合理规范使用并建立校内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学校围绕特色发展更新、重组和创新专用教室,如实验室、活动室等。 4.学校拥有一批支持特色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校外伙伴,如大学、专业研究机构、企业和社区等,校外资源利用成效好。 |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