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注重能力、不断创新
——评2012年高考山东卷理综化学试题
2012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理综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和山东省招生委员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立足基础,注重能力、不断创新,试题不仅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也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基础、体现创新、难度适中
2012年化学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与理论、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融合,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好地实现了对考生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一方面试题形式与往年试题基本一致,命题知识和能力主线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命题人在试题立意、内容选材、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今年的理综化学试题有了新的突破。例如金属防腐的问题在科研、生产中倍受关注,这也是多年来高考的热点问题,今年第13题没有刻意回避热点,而是大胆创新,引入了应用广泛的合金材料作电极,这要求考生应具备整体分析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对其思维深度的要求。如何在高考这种纸笔测试中实现对考生内在思维品质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本题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又如Ⅱ卷第29(4)题,考点仍是电离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相关计算等高考热点问题,但题目要求考生深入思考,转换思维角度,灵活运用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试题延续了山东卷一贯的风格、特点,特别是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整卷没有出现任何偏题、怪题,契合山东考生的特点,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Ⅰ卷客观题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相对难度较小,梯度设计层次清晰,7、8、9题相对简单,10、11、12题为中等难度的试题,13题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Ⅱ卷考查重点放在对考生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考查上。试题难易搭配合理,难度设计遵循先易后难,难点分散的原则,符合考生的答题习惯。28题(1)(3)、29题(1)(2)、30题(1)(2)(3)较为简单,28题(2)(4)、29题(3)、30题(4)为中等难度试题,28题(5)、29题(4)则对考生提出较高的能力要求,难度相对较大。三个选做模块的试题在知识点数量、能力层级要求、作答文字量等可控难度参数上基本等值,体现了对选择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
2.立意高远、选材考究、考点明确
2012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注重降低考生入题门槛,做到了高起点、低落点。试题以考查考生能力为主导立意,注重对化学学科各部分知识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的考查,问题的落脚点均为高中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如Ⅰ卷第7、8题,以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等为题材,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第10、12题,以高中阶段学生所学典型物质的重要性质为主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化学性质特征和规律的掌握;第11、30题,以化学实验为主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能够综合应用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第28、29、30题,取材于工业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前沿,但在设问上仍立足于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选取高中阶段化学学科主干与核心知识的一点或几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实现对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考查。28题(1)以S元素重要化合物SO2的处理为代表,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28(4)、(5)以电解精炼铜、利用化学反应设计原电池为代表,考查电化学的基本原理,29(4)巧妙的将弱电解质的电离与盐类水解融合在一起,考查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基本原理,30题利用实验室制备MgAl2O4、无水AlCl3为情境设计问题,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总之,今年的试题在题目设计上一方面强调选材在科研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引导考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在问题设计上落脚于高中化学的主干与核心知识,有利于考生入题,实现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考查。
3.全面设点、重视主干、突出实验
试题突出了对高中化学主干与核心知识的考查,必做题部分仅有10题,但设点全面,涉及内容包括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用语、热化学、电化学、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化学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在题目设置上,每题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扩大知识覆盖。以选择题为例,每题设计一个主题思想,各个选项围绕主题考查不同的知识内容或从不同角度考查同一知识内容,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提高了考试信度,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主干与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第7题围绕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内容涉及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催化剂、化石燃料等;第8题则以含氯化合物为载体,四个选项分别涉及到强弱电解质、胶体、离子化合物有关概念、物质的量相关计算等;第9题重点考查化学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II卷的填空简答题,同样体现了主干突出、设点全面的特点。第28题以黄铜矿冶炼铜为情境,涉及O、S、Fe、Cu、Al等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29题围绕常用火箭推进剂偏二甲肼与N2O4间的化学反应设计试题情境,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重要内容。另外,试题覆盖面广不仅仅体现在考查知识点的多少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考试说明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的全面考查上。题目设计上强调对考生分析解决(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利用图形、图表、反应流程等多种形式实现对考生获取信息、吸收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这些做法使试题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4.立足实践、注重能力、考查素养
立足实践是2012年化学试题的一大特点。试题选材依据生产、科研实际,不刻意杜撰,也不闭门造车。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以Ⅱ卷填空简答题为例,第28题以工业上冶炼金属的生产实际作为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心环境质量;第29题选材涉及航天科技;第30题则围绕实验室制备尖晶石(MgAl2O4)的真实情境展开,实验方法、实验内容、仪器装置都真实可信,避免了为考试而“创造实验”的现象;第31题着眼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第32题涉及金属材料的应用,第33题围绕抗氧化剂的合成。化学的应用性渗透到每一个题目之中,充分体现化学与科技前沿、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立足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化学现象为问题情境,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为命题立意,这是山东理综化学试题多年来坚持的原则。今年化学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紧抓化学学科知识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实现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例如第13题通过设计相关模型,考查考生读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新信息的能力、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思维容量较大,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深度考查;第28题则对考生观察图形、图表,迁移应用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第29题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第30题将气体制备与检验、实验条件控制、气体除杂与尾气处理、仪器选择和装配、沉淀过滤与洗涤等基本实验原理和操作有机融合,综合性很强,尤其是分析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的方法,对考生来讲是个新问题,需要考生摆脱思维定势,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实现了对考生审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
从化学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是考生应具备的化学学科素养。今年试题充分渗透了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Ⅰ卷客观题突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渗透着对考生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的检阅;II卷主观题更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中体现了对考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
5.联系课改、引领教学、跳出题海
试题立足于高中化学学科的主干与核心知识,重点考查考生基本科学素养,坚持能力立意,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一方面重视双基的掌握与理解,另一方面则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这种命题思路无疑会对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1)试卷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①命题知识和能力主线与以往考题保持相对稳定,保证了教学的稳定性。
②试题均为原创、注重对新素材、新情境地创设与使用,对所有考生公平、公正。
③试题契合考试大纲要求,无偏题、怪题,使中学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2)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题特点鲜明
必考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选考试题侧重基础,充分体现选修模块的专业特点。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基本相当,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模块。总之,试题引领了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要求
今年的试题综合考查了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涵盖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试题强调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同时体现出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做法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试卷中的试题均为原创,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但试题起点高而落点低,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13题,合金、金属腐蚀、原电池、反应速率等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将Cu-Zn合金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是考生所未曾遇到的新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并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第28题,工业炼铜对考生而言也是比较陌生的,但题目考查的内容仍是SO2的处理、常见离子检验、电解池、原电池原理等考生熟悉的问题,充分考查了考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9题中平衡状态的判断是考生熟悉的问题,但是利用图形呈现ΔH与平衡状态的关系却是考生面对的新问题;计算溶液浓度也是考生经常训练的问题,但是将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关系、电离平衡常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试题对盲目依靠“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的考生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对中学教学跳出“题海”,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科学方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看,今年的化学试题秉承了多年来山东卷化学试题大器厚重、平和中正的风格,同时在试题创新方面亮点颇多。试题准确体现了考试说明对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的要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难度适中,同时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很好地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彰显学科价值
——2012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2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彰显学科价值,实现了稳定与创新的统一、基础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统一、价值引领与学生实际的统一,符合山东省新课改发展的实际,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和引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坚持稳定与创新的统一,在试题呈现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
试题风格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有利于试题保持良好的信度。同时,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作答的实际出发,对试题设置进行了适度探索与创新。试题结构上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取消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跨学科综合题,改为学科内综合题。政治学科内综合31题以一段材料、两个设问的方式单独呈现。材料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主题,文字精炼但内涵丰富,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又引导我们今天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第(1)小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落脚于实际行动。第(2)小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问,要求学生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挖掘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层价值。分学科独立设题,使得试题学科特色明显,材料、设问和答案都紧紧围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这一明确的主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融合,从不同侧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设问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集中,学生作答思维跨越小,尊重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效避免了审题错误,充分保证了学生作答方向的准确性,增强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选修命题思路适度创新,选修题目在保持两个设问数量不变的基础上,考核方式有了新变化。首先,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把握。38题第(1)小题列出四个国际组织,将其特征顺序打乱,要求学生找出对应关系。39题第(1)小题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道德与其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表格的方式考查选修的基础知识,避免简单地对知识设问与作答,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辨别、分析、比较的能力。其次,设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不拘泥于微观知识的考查。如38题第(2)小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政府为什么主张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要求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正确看待联合国的作用,论证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试题设问的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观。39题第(2)小题“谈谈你对‘诚信建设要继承中华传统诚信美德’这一观点的认识”,需要学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答题兴趣和对相关内容深入探究的兴趣,对于选修课教学内容立足主干知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着积极地推动意义。
二、材料典型,主题集中,注重材料、设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关注现实和重大热点问题。试题在材料的选择上,不刻意迎合社会热点,也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而是以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现学科的时代性特点。试题涉及的热点问题有: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公民的政治参与、汉语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弘扬雷锋精神、诚信建设等。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试题为学生作答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创设完整的答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试题在题目设置上围绕明确的主题,注重材料之间的逻辑性,材料、设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性,保证了学生作答时思维的连贯性。如30题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主题,材料设置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发展措施——发展前景”为线索,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入世10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材料二呈现了国家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的措施,材料三客观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国际形势,探讨发展前景。材料设置遵循了对外贸易本身变化发展的过程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设问紧扣主题和材料,按照“分析当前措施——提出发展建议——展望未来趋势”的逻辑结构,分别从经济、政治、哲学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参考答案在保证科学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和准确,实现了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引领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考查和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如18题以网络议政的兴起为背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引导学生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23题通过“汉语热”现象体现了我国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5题选取了冼星海、光未然文艺创作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发展,积极融入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31题弘扬雷锋精神,关注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39题以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诚信伦理、中华传统诚信美德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旨在弘扬传统诚信美德,引导考生坚持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技能
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同时,也选用了部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材料,增加试题的亲近感。例如,选择题22题,以山东茂腔的创新为主题,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感。再比如31题第(1)问,引导学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身边实际情况出发,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新时期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选取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试题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如《经济生活》考查知识点涉及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劳动与就业、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税收、财政与宏观调控、效率与公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政治生活》考查知识点涉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的监督权和人大代表的质询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我国政府的职能、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等;《文化生活》考查知识点涉及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的意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生活与哲学》考查知识点涉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和谬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在追求知识点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从而使试题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考核
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选择题24题,选取201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的“中微子超光速”这一科技事件,围绕人类对中微子的探索过程,旨在培养考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掌握规律,真正懂得正确认识的获得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试题的设问类型多样,发散性问题与收敛性问题相结合,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考生在合理的思维逻辑中回答问题,提高了答题效率。例如30题,按照“分析当前措施——提出发展建议——展望未来趋势”的逻辑结构,分别设置了经济、政治、哲学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设置各有特点,环环相扣,整体上侧重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充分考虑考试的性质和特点,通过设置一定的限定,使学生在适度限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在答题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发散性设问的参考答案又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意识。
总体而言,2012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坚持稳中求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试题命制科学、规范,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于平实中见新意
——201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2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和、平实。试题所选择的考点都是考生所熟知的主干知识,所选用的材料通俗易懂,设问简洁、指向明确。整份试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符合山东实际,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试题稳中求变,于平实中见新意,平实而不平淡。从考查内容、考查目标、呈现形式来看,2012年高考历史山东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题的考查内容
1、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2012年试题依然严格遵循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指导思想。试题所涉及知识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如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国民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西欧经济一体化、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凡尔赛体系等。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答题时要求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空发议论。例如第12题考查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考生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史实掌握不好,就无从判断。第29题第(2)题、第35题第(1)(2)题、第36题第(2)题、第37题都是要求考生“举例说明”或“结合史实”作答,离开基础史实,考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2012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历经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第35题从保罗•肯尼迪对和平的认识切入,引导考生探讨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凸显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2012年恰逢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第36题围绕是否应该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问题来设计,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中国近代民主历程的曲折。此外,第13、14、29题所涉及的中国近代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试题的考查目标
1、强调能力立意
今年的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放在对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8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第(1)题要求考生回答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第(3)题探讨严复“自强”主张在当时中国未能实现的客观原因,答案在教材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考生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对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的中国近代历史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作答。与2010年“哥伦布题”的灵巧、2011年“黄宗羲题”的厚重相比,2012年第28题的特点是平实,虽然形式、风格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考查了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这一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第29题第(2)题要求考生从反对者的角度去理解罗斯福新政,第(3)题则要求考生以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理论为视角评价罗斯福新政,考查了考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由分到合,由史实到理论,由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全面考查了考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进而考查了考生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实质的认识。
第37题要求考生写一篇历史短文,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采用撰写历史短文的考查形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没有死板、教条的固定答案,为考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今年试题的设计上,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做到史论结合。但是,大部分试题只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做到论从史出,而不要求考生写出具体史实,突出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有些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史实时,也只要求举一例或几例即可,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重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2012年试题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对中学历史教学可以起到积极引领作用。第28题在导语中鲜明地体现了试题的立意——“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第15题考查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第16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第29题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合在一起,都是意在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试题的呈现形式
1、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2012年山东卷历史试题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在对材料的选取和应用上,既有对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1)材料简洁,阅读量减少,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2)不刻意追求材料的“新”“奇”,重视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和利用。比如第29题材料三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论述,在山东省现行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上都有明确的叙述。试题以此为材料,让考生运用这一观点去评价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材料“老”,角度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设计巧妙。(3)重视新材料,但不惟材料是用。如第35题直接就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设问,没有引用新材料,只通过导语和设问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落实了能力考查目标。
2、注重试题的综合性
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第12题涉及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第28题通过严复的早期经历、严复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特征的掌握;第29题中外结合,通过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理论三个方面,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第37题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如第13、15、16、35题等,也都不是对某一知识的单点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比较、综合、概括等基本方法去思考和作答,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2012年的试题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今年的高考试题温和、平实、稳定,讲求实效,较好地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基础•能力•素养
——2012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评析
今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难度适宜、题目平和,不偏不怪。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全面考查学科能力,关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题目新颖精巧,综合性好。
一. 知识考查注重基础,覆盖宽
2012年生物试题共有6道单项选择题,4道必做非选择题,2道选做非选择题,共12道题目。试题全面覆盖了考试说明要求中必考内容的17个主题,考查到了三个必修模块中的33个具体的知识点,覆盖了选考-1内容的2个主题,选考-3内容的3个主题。试题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试说明中Ⅱ类要求的基础知识。
选择题1~6题,按照易、中、难的梯度排序呈现,分别考查了植物激素的作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复制及基因的概念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24题以肝细胞为主线考查细胞的有氧呼吸,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血糖调节,细胞膜的作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等基础知识。25题以生活实例为情景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内环境组成及稳态,非特异性免疫等基础知识。26题以野生生物保护为情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生物的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础知识。27题在给出一定信息的基础上,以果蝇实验为情景考查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基础知识。34题以辣椒素的获得途径为情景考查植物的组织培养、从生物材料中获取某些特定成分、酶的应用的基础知识。35题以获得转KIFII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流程为情景考查基因工程、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胚胎工程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考查全面到位,立意新
生物学科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大方面,其中理解能力包括3个小方面,实验与探究能力包括4个小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2个小方面,共4个大方面和10个小方面的能力目标。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山东卷)生物试题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到了4个大方面,9个小方面的能力。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12道题目除第6题外,都考查了对相应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把握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1)的考查。第2题通过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对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图,考查了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描述生物知识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2)的考查。第3、5、6、25、26、27题都考查了运用生物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判断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3)的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最关注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4个方面的目标,试题考查到了3个方面。第4题考查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4题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和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有效成分的实验,两道题目都考查了独立完成考试说明要求的生物实验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实验与探究能力(1)的考查。第24题通过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用14C标记葡萄糖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出现放射性为实验情境,考查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2)的考查。第27(4)题通过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为问题情境考查设计实验,问题探究的能力,考查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3)的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较高的能力目标。第2、6、24、25、26、27、34、35题都通过示意图或过程图给出信息,考查从课外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1)的考查。第5题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一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实验为情景,给出的文字信息既考查了从课外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对生物学史上重要实验的关注,是对考试说明中获信息的能力(1)和(2)的考查;综合运用能力是最高的能力目标。第26(4)题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λ参数为问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的能力,是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三. 素养考查处处体现,关注高
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观察、比较归纳、建立模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的学科方法,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生物进化的学科思想,关注社会、应用生产、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等都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生物试题对生物学科素养考查处处体现。第2、4、5、24(4)、27(4)、34题共6道题目涉及到实验考查,考查考生实验观察、问题探究的方法。其中第2题和第27(4)考查生物学研究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第26题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情景考查比较归纳、建立模型的方法。第6题和第27(3)(4)题以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导为情景考查了假说—演绎的方法。第24(2)和第25题,分别以血糖平衡调节和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为情景考查了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生物学科思想。第26题在考查知识、能力、方法的同时也考查了生物进化的学科思想和关注社会、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是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第34题以辣椒素的获得途径为情景,考查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第35题以获得转KIFII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流程图为情景,考查生物工程的基本操作,两道题目都考查了生物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理念。
四. 题目新颖文字简洁,综合强
2012年生物试题设计新颖巧妙。如第6题通过遗传图解考查基因互作条件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与一般的遗传图解题目的情景不同,很新颖。再如第26题以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的示意图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设计巧妙新颖。12道题目的文字都很简洁。题目的题干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图示给出信息,综合考察了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如第24题,题目的题干只有一句话,直接指出图示为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以肝细胞为主线将有氧呼吸,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细胞膜的功能,血糖调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等综合考察,并考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及多方面的学科素养。再如第26题,题目的题干也只有一句话,通过图示给出信息综合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生物的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多方面知识,并通过知识载体考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多方面的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今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注重考查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并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是一份成功的试题。
能力立意与时俱新
——评析2012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
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植根学科核心内容,创设新颖情境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为考查重点,覆盖面较广,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内外力作用、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农业发展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措施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在对学科核心内容考查的同时,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关注区域主题事物,体现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其区域性和综合性。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核,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如综合题第26题,选择了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都较明显的辽河流域,采用直观和丰富的文字资料、区域图和景观图,全方位、综合地呈现试题信息,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进而考查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从空间变化到时间演变,从自然到人文,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主题要素进行“知地析因究理”。这种做法,忠实、科学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也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命制上的一大突破。它给今后中学区域地理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在某些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应把握区域中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的主题要素,围绕该要素,由浅及深,由点到面,对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分析。另外,经常开展区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三、依托地理图表,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能够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直观表现出来,既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出其蕴含的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地理高考命题的传统,今年试题命制延续了这种风格。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0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景观图1幅、表格1幅并且要求考生绘制剖面图1幅。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如第7~8题组,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我国1982年与2009年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常见的人口金字塔图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绘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考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今年的综合题第26题的第(1)题,以辽河局部流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绘出图中A、B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通过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考核目标,有利于倡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体验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这种基础性较强的技能题目再次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对今后中学地理的教学也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
四、重视问题探究,展现地理思维过程
今年的地理试题设问指向明确,思维含量明显增加,浅层次识记性的题目明显减少。除了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情况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缜密的地理思维过程。考生能否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与所学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进行正确地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是做好今年试题的关键所在。
选择题第三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图中侵蚀面、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的条件及先后顺序。考生应该清楚:地层在抬升的情况下,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侵蚀面;在地壳下沉时,接受沉积而后慢慢形成沉积岩;图示该区域的岩浆在最后侵入,冷凝后形成花岗岩。该题将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考核,对考生综合把握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较高的思维层级要求。选择题第4~6题组,旨在让考生通过“地面天气形势图”中风向分布规律和突变的特点,让考生首先根据“锋面两侧风向迥然不同”的知识确定锋面的位置,其次判断两处锋面的性质,然后调动不同类型或性质的锋面对天气有不同的影响等内容来回答问题。整道试题“思维链”的各节点(风向—气团—锋面—天气)环环相扣:不同的风向产生不同性质的气团,不同的气团相遇产生不同性质的锋面系统,不同的锋面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又不一样。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比平时考生所练习的此类题目的思维要求要高。第5题所考查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虽多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但今年的试题设计,将“遥感技术”放在设问中,考查的是其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的具体功用,考查的思维层次也较往年高。
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最后两问是对前面三问隐含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及其意义。整道试题从影响水系发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问题以及水生态、水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主题要素展开,让考生不断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演绎、归纳和探究,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五、关注时代热点,渗透地理思想
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今年的地理试题中隐含了诸如科学考察、我国的人口问题、水资源开发及水环境问题、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城市化发展等一些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渗透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如选择题7~8题组中关注的中国人口问题: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人口的发展与布局呈现出增长数量大和老龄化程度快速增长的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红利”与“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综合题第26题(5)小题,通过分析“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发考生对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7题则着眼于中国城市化这一长期的热点问题,通过江苏省与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论证和探讨了我国近30年来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2年地理试题结构与排布合理,承转衔接顺畅,各种难度的试题比例适当。对考生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地理学习潜能积累与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试题学科特点鲜明,在“地”与“理”的结合中联系实际,创设题目情境;在“知地析因究理”中注重思维过程;在图文信息的运用中形成表达结论。整体性功能强,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试题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图表载体,能力覆盖,知识抽样,方法支撑,思维展现,思想渗透”。
2012年高考山东卷基本能力试题评析
纵观2012年普通高考基本能力试卷,试题取材广泛,涉及的知识面广,结构合理,考查全面。整个试卷清新自然,特色鲜明,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试题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文诗般的结构,行云流水的组合
2012年基本能力测试科目试卷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试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个部分,二是改变了以往主题式的组合形式。没有了主题,试题如何组合,不定项选择会以何种面目出现,这些问题都使我们对今年的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充满了期待。对此,试卷进行了灵活巧妙的处理,小题组与单个题目有机结合,用内容的关联和风格的统一将试题融为一体,整个试卷恰似一首散文诗,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受。
试卷以文化为主线,从古代冬至“画九”的娱乐方式展开,自然引入“春天来了”,并逐渐扩展到科学、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全卷共设计古代文化、音乐节奏、纱窗合页改造、小鸡自动饮水系统的设计、日出观测与节气变化、酸奶制作、音乐体验、轨道车监测装置等8个独立的小题组。各个题组运用生活化的素材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的侧面巧妙设问,考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注重思维发散,并在此基础上将单个题目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同领域的题目,有形象思维,有逻辑推理,严肃又不失活泼。整个试卷松而不散、聚而不僵、衔接自然、轻松愉快。
二、立意深远巧妙,形式新颖活泼,风格清新自然
试卷开篇即以富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画九”与“写九”展开,逐步带领考生进入了诗书文化的意境中,在“春光明媚”的情境中逐步回味知识,体验“春华秋实”的喜悦。文化类题目着重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类题目凸显了基本能力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性的特点,地理类题目注重培养考生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物理类题目充分挖掘对物理概念及图像的认识和解读能力,化学类题目立足于展现化学的奇妙和魅力,生物类题目涉及许多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音乐类题目突出了对音乐审美能力的考查,体育健康类题目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美术类题目侧重于展示美术的时代性,信息和通用类题目引导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许多题目立意巧妙、选项设计灵活,考生作答时需充分调动平日知识积累和储备并加以综合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整个试卷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丰富的内容、朴实的文字风格,再加上精美图片使整份试卷图文并茂、清新自然,给考生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开卷的“九九消寒图”,题目利用“古代记录日期”的素材,附以图片和字幅,不仅形式轻松新颖,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的亮点在试卷中随处可见,从自然到社会,从科学技术到文化艺术,从推理探究到动手制作,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到日常生活的健康安全等,体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基本能力考查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卷尾85题将科普漫画的形式、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的素材结合起来,用物理中的重力、压力、摩擦力以及力的表示方式等几个考点考查了考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的能力。
三、取材广泛,设计独特,生活气息浓郁
2012年基本能力试题考查了近200个知识点,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大量简单而生活化的素材经过精心设计,被充分挖掘、延伸,不仅淡化了学科痕迹,而且充分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扩大了考查面。
首先以音乐为例。众所周知,音乐的专业性强,再加上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开课差别,这些因素使许多考生对音乐题目有一定的畏惧感。但今年的音乐类题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第50小题,将专业性极强的“音乐创作技法”,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素材巧立选项,考生既可以根据自身音乐素养识谱作答,也可以依据各小节体现的特点推理,深入浅出。60至62小题用四个音乐片段设置了旋律、节奏、节拍及音乐表现等多个考点,考查了考生艺术感受、想象、体验、比较、欣赏、表达与评价的基本能力,只要认真思考和推理,都能正确解答。
同样的例子如日出观测题组,考查了学生读图、节气、节日、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等多个考点;自动饮水系统考查了设计与优化、工具、工艺、专利申请等多个考点;57小题用一个标准跑道机智巧妙地考查了各种短跑、中长跑的起跑规则;77小题对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考查;48小题关于邮票中的化学式错误的辨识;27题用四幅漫画考查对四个不同历史事件的理解;22题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彩陶罐考查自然与艺术创作;72小题成语中的地名等等。活生生的素材,自然亲切的切入形式,使整个试卷以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反映时代变化的面貌呈现给考生,使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获得愉悦感,又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全而不难,新而不偏
2012年基本能力落脚于“基本”,为保持题目适宜的难度和思维量做足了功课。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考点选择和选项设置保证一定的推理、思考和分析过程,题目不直白;考查形式生动自然;所涉及的知识点都不超出课标要求,涉及到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公平;难度较大的判断和推理适当给以铺垫、提示或限定;语言表述精准、形象、清晰等等。
今年的基本能力试题不偏、不难、不怪,注重在基础知识考查中渗透能力考查;素材朴素、新颖,加工处理精巧。试题整体注重结合全省教学实际,力求公平、公正,综合考查了学生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秉承了往年风格,突出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全而不难,新而不偏的特点,准确地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实现了基本能力的考查目标。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