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代表着广东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培养和汇聚了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回顾
通常所说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指高等教育领域的两大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其中“211工程”启动较早,覆盖面相对较广,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985工程”启动稍晚几年,覆盖面较小,但起点更高,投入力度更大,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
“211工程”建设
首创“省部共建”模式七校搭上发展快车道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目前,全国共有“211工程”高校112所,广东有4所。1995、1996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先后均纳入国家“九五”“211工程”建设规划(简称“国家序列”)。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广东主动和卫生部、农业部、李嘉诚基金会、中医药管理局协商并达成协议,分别以省部共建的方式支持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实施省级“211工程”项目建设(简称“省序列”)。
广东省“211工程”一期建设4所国家序列高校加4所省序列高校(原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并入中山大学后,省序列高校变为3所)的格局由此形成,并在后来得到延续。
从“九五”(一期)、“十五”(二期)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期建设,省内有关高校共获得建设经费约3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6.6亿元,省财政专项24.66亿元。
“985工程”建设
省财政先后投入21亿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
199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选择若干所高校,加大投入,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简称“985工程”。
目前全国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广东有2所。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均以“省部共建”的方式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985工程”建设从2001年至去年底,对中大、华工两校共投入建设经费3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1亿元,广东省财政21亿元。
“211工程”和“985工程”在广东的顺利启动实施,是我省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重大突破,体现着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粤”战略的智慧和决心,揭开了广东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序幕。
成效
广东高校十年“翻身仗”全国排名显著提升
十多年精心经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开始开花结果:国内排名显著提升,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或世界先进水平。
谈到重点学科,人们还记得这曾经是广东的痛处,有所谓“全广东的重点学科不如南京大学一个学校多”的说法,当时让不少广东人倍感尴尬。
而经过十多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广东高校奋发图强,凝聚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使重点学科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7所高校(指广东省“211工程”前两期建设中列入国家序列和省序列的7所高校:中大、华工、暨大、华师、华农、汕大和广中医,下同)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数由1995年的14个增加到目前的53个(全省共58个),增幅达278%,占全省总数的91.4%,并新增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山大学有2个一级学科和23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并列全国第四。2009年,该校有9个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按美国ESI数据库的统计),进入世界前百分之一的学科领域数量居全国第三。与此同时,部分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水平已达到国内一流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中山大学的眼科学,连续三轮均以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水平稳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2006年获批国内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07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先后建有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平台,获得国家级科技奖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国家专利金奖和优秀奖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0亿元以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一级学科,2004年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位列同类学科第一名,2007年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最近国家启动实施的“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中,广东有6所非国家“211”高校的16个国家重点学科项目入选,项目数居全国第二,这充分表明省序列“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
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十年间,7校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增加了3.6倍;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增加了6.1倍。2009年,广东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获批,这三个平台均在“211工程”高校中。而此前的13年间,广东高校仅有5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偏弱。
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有效增强了高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能力。在2009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高校获得9项首席科学家项目,占全国高校八分之一,从十名以后一跃而成全国第三。中山大学一校获五项,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位居第三。7所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2.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86亿元,增加了7倍多,占全省高校总量的58%。广东省2009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12项国家科技大奖中,“211工程”高校占了一半,成为省内高层次奖励的主力军。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7所高校两院院士由1999年的8人增加到2009年18人,增长了125%;长江学者增长了522%,国家“杰青”增长了223%,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增长了近20倍,珠江学者增加了36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广东高校新增两院院士4名,仅“211工程”高校就增加3名,其中中山大学一校新增两名中科院院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并列第一。
更多高材生从广东的高水平大学毕业,奔赴祖国建设的主战场。据了解,目前7校有在校研究生近4.8万人,本科生近16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210%和130%,分别占全省的73.5%和21.8%。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1999-2009年间,广东共获得3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2001年的1.3%增长到2009年的2.9%,“211”高校占29篇。
有关高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有关高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深入的支持和服务。例如,中大与广州、深圳等地方政府共建了7个研究院,与许多地市也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华工在佛山、中山等地建立了12个工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创新中心,并与全省60多个专业镇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有关高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省高校共拥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591个,投入建设经费共20.64亿元。单从产学研合作来说,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76.2亿元,新增税收4.47亿元,创汇2.5亿美元,节支总额达17亿元。有关高校还派出大量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广东2000多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为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华工三年来选派了333名共409人次进驻企业,派出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
在有关科技服务平台的孵化、孕育下,大量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例如,中山大学研制出的高活性新型鱼类催产剂技术,在国内外获广泛应用,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近十年来大幅度增长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600亿元;中山大学与广东恒兴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从种子培育、养殖技术、饲料、病害控制、深加工等全过程的研发体系,仅对虾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就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华南理工大学面向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近年来签订技术转让合同600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1400多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在兽药、禽畜养殖、食品加工等方面联手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温氏模式”后,温氏集团年产值从合作前的0.4亿元发展到目前的200亿元,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其“公司+农户”的独特发展模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
进展
“211工程”三期引入竞争机制
更多高校形成“鲶鱼效应”
目前,广东省“211工程”正在实施三期建设,创新举措迭出不穷。
创建模式完善创新。过去,广东省序列211工程的建设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体建设,现在改为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核心进行建设。
引入更多竞争机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遴选高校的范围扩容,从原有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汕头大学3校外,增加了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3所高校,同台参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竞争。
充分的竞争机制引爆了“鲶鱼效应”。在项目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有关高校负责人表示,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紧迫感和质量意识。
一批新兴的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重点学科进入了建设范围,如“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新技术研究”、“机械装备设计制造与测控关键技术”、“先进工程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关键技术”等。这些学科将为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所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加强了对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及全省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项内容的统筹实施,强化了管理与绩效考核,预留部分绩效奖励经费进行“奖优罚劣”,着力提高建设成效,等等。
与此同时,“985工程”也传来捷报。“985工程”二期的验收工作于今年3月份在北京顺利结束,中大和华工均顺利通过验收,各项建设内容均达到或超过了预定目标,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
目前,国家正准备启动实施下一阶段“985工程”建设,并且明确了由“分期建设”调整为“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财政投入力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985工程”建设的战略重要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凸显,广东将继续推动中大、华工两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据悉,目前省政府和教育部磋商确定,将继续以省部共建的方式加强对两校的建设。相信在新一轮省部共建“985工程”的推动下,中大、华工两校的综合实力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对话
未来仍有长路要走
罗伟其:省教育厅厅长
罗远芳:省教育厅巡视员
记者:十多年来,广东省财政对“211工程”和“985工程”先后投入资金近46亿元,数额很大。请问,广东省为何花大力气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
罗伟其: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水平大学通过新知识的生产、传承和运用,对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前不久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可以说,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无论对国家还是地方,都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战略选择。
记者:“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
罗伟其:成功还谈不上,只能说是开了个好头,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大的方面而言,一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让广东的高校及时搭上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这辆高速列车,这是取得成绩的前提;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两大工程启动之初,省领导以卓越的眼光和魄力拨出专项经费,以“省部共建”的方式坚决推进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这是关键;三是省发改委、财政厅和教育厅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和管理,尽心尽力为有关参建高校做好服务,这是重要保障;四是参建高校珍惜机遇,苦练内功,以高度的凝聚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开展具体项目建设工作,这是直接动力。概括来说,就是“中央支持,领导重视,部门尽力,学校争气”。
记者:您一直分管“211工程”和“985工程”,可以说是这两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广东实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十多年下来,有什么体会?
罗远芳:我最大的体会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给广东省高等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实践证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是适合我省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成功探索。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这项工作投入很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等,这些都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投入。但这项工作又是很“值钱”的,学科水平提高以后,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记者:社会各界关注高水平大学建设,接下来广东会朝什么方向努力?
罗远芳:目前来看,虽然我省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在学科、人才、科研和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下一阶段高水平大学建设,我认为必须坚持“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思路,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和特色学科方向,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二是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打破制约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要加大对学术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支持,真正培养和汇聚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产学研结合,大力促进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广东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虽有小成,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能懈怠,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