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教育新闻 > 综合新闻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发展先优化什么?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10-08-11文章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未知

  编者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量的积累,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这种量的增长是通过简单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完成的,因而也就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诚然,高校自身对这些问题负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显然也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常规的外部环境的干预密切相关。这种外部环境不在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控制范围内,它的存在制约着高校办学自主性、办学资源的获取和办学目标实现。

  从外部环境影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作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直接环境因素和间接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而在当前,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直接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社会舆论等四个方面。

  优化办学体制环境

  目前,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立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效率低下。二是民办高校发展不足,办学层次低,管理不规范,难以形成竞争环境。

  一个良好的办学体制环境会形成一种高效率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有效的激励能促使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地方院校和部属院校,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之间展开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多样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正确处理举办者和管理者关系,尊循高校办学规律,可以激发高校自身的动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指出:“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具体地讲,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取得新突破:第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大胆改革办学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第二,国家要深化公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高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优化投资体制环境

  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经费投入不足,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经费投入不均衡,有失公平;第三,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创建良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既有个人收益,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其投资主体应该是国家。我国目前教育人口众多,而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严重缺乏,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小重点倾斜力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实行的是重点倾斜政策,政府办学资金大幅度向学术性研究型名校倾斜,名气越大的学校就更能争取到越多的资助和政府项目,出现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就总体而言,这种投资模式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高校发展的两极分化。

  三是重视投资与绩效的关系。国家对名校的资金投入,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

  四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高校要转变“等、靠、要”的国家拨款办学观念,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办学实力。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捐赠。

  优化管理体制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环境中有很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因素,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政府的官本位思维,导致了严重的行政化管理现象;政府以计划经济的观念来管理高等教育,实行“大一统”、“一刀切”的行政政策,对高校管的过多过细,从而导致高校无法自主办学;政府服务高校的意识不强,指导不够,重管理轻服务,给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政府对高校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航标。当前从高校的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等评价机制来看,既缺乏分类分层,又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正是政府管理的错位和缺失,给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忽视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从而导致相当一批高校在教学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精力投入不够,最终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制定管办分开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规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宏观管理,促使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该管的事真正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努力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

  其次,要进一步实施依法办学、自主办学。高校作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要依法充分行使自主办学权力。在政府宏观管理下,要让高校自主地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行使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权,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真正实行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机制。这里的评价机制是指政府层面的,而非大学内部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克服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多元化的高校评估体系,高校评估的目标应该导向教学、科研并重,而不是重科研轻教学。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社会舆论环境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高校的怨言多于理解,把目前的质量下滑的责任全部推向高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数量不足的矛盾,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过旺需求和国家及社会供给不足。因而,舆论形成了高校质量下滑的一致意见,于是责难高校,同时形成一种追求名牌高校的热潮。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舆论导向,必将危机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第二,舆论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责难高校有失偏颇。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精英式教育,当我们的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时,民众没能随之转变观念,仍停留在精英式教育的思维方式上。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为例,公众对此意见很大,这些意见很多时候却是一种偏见。创新型人才我们是需要的,但社会不能用培养天才的方式来对待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造就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我们需要科学家,但同时也需要各领域的技术人才。

  第三,社会对高等教育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大众化高等教育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缺乏对高等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有它的自身规律。由高等教育大国变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办教育不像办企业那样,一下子就可以发展壮大起来。我们必须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办好大学,做强高等教育。但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因而就出现了诸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错误批评和不公正评价。

  第四,作为舆论主导的新闻媒体对高校评价有失公允,对民众舆论责难高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有些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网络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成人成才等肯定不够,批评过多。这种舆论环境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何祥林)

标签:教育新闻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