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门风狮爷到东北二人转——小记两岸大学生的绿岛助学之旅
1月26日至30日,由台湾师范大学发起的“烛光一百-青年学生踏寻孔子行脚”活动在台湾展开,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100名大学生分成10队,深入到台湾偏远地区的10所中学展开助学体验之旅。新华社记者随其中行程最远的一队远赴绿岛,记录下了这些年轻人人生中难忘的一段时光。
北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何威和陈梦溪的绿岛之行是从海陆空转进开始的。先从北京飞抵台北,短暂休息后搭乘火车连夜赶赴台东,然后赶早班轮渡跨海抵达绿岛。
不到20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人从寒风料峭的未名湖畔,到热闹的台北街头,最终来到安逸闲适的太平洋小岛。以至于当记者问何威此行的感受时,这位大一男孩的思绪还是跳跃式的。
认真地回想了一会儿,何威告诉记者,虽然还没顾得上细看,但台北街头飞驰的摩托车已经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震撼”和“太恐怖了”是他脱口而出的两个形容词。也正因如此,何威对绿岛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太安静了”。
大二女生陈梦溪的感受是“太幸运了”,因为即便是来自台湾本岛的同伴们,也是第一次踏上这个美丽的小岛。
以独特的地貌和潜水观光闻名的绿岛,位于台东市以东约33公里的太平洋上,人口约3300人。在眼下这个季节里,每天只有一个往返班次的轮渡和三四个班次的小飞机进出绿岛。
绿岛中学是岛上唯一的中学,也是台湾特殊偏远学校之一。目前全校只有初一到初三,每年级各一个班,学生74名,教职工13人。
学校的图书馆被临时“征用”作了宿舍,10条睡袋沿墙根一溜排开,最外边是两名男生的铺位,稍隔开一点就是8个女孩的“闺房”了。带队的台湾师范大学教师谢宗顺说,这是校方和组织者特意安排的,既节省经费,又可以让年轻人们更多地交流和沟通。
同龄人在一起很快就熟络了。来自香港树仁大学的苏洁玲告诉记者,一聊天才发现,大家有那么多共同语言。抵达的第二天晚上,大家还借学校的电教室PK了一下唱功。唱着唱着就发觉,原来周杰伦和苏打绿是大伙共同的偶像。
交流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何威很佩服台湾同学的自立能力,因为“他们的学费大部分都是自己打工赚来的,真的很了不起”。而在台湾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吴佳莉眼里,两位北大同学涉猎的范围很广,“对什么都感兴趣”。
在岛上的前三天,大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基本上就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年轻人们并不觉得枯燥。“白天给别人上课,晚上互相上课。”陈梦溪说,她很珍惜这么难得的机会。
大学生们的到来,使得原本已经放寒假的学校比平时热闹了不少。学生虽然不多,但几乎每间教室都利用上了。从早上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10个人分头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
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何威来说,给别人上课还是全新的体验,尤其教的还是数学。尽管头一天很认真地备课,尽管教室里只坐着7、8个初三的学生,但第一次站上讲台的何威还是很快就冒汗了。
“后来就慢慢适应了。”他说,“这里的学生很活泼,也很有礼貌。”
另一间教室里,台师大的周怡齐、黄嵩尧和树仁大学的苏洁玲,与5名初二的学生围坐成一圈,正在上语文课。内容很有意思——写信,包括如何写抬头、落款和信封等。这让早已习惯了用电脑“敲字”的记者一度忘了拍照,也加入了听课的行列。
这一天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全体大学生共同主讲的,内容是“我的家乡”。黄嵩尧介绍的是家乡苗栗的美食。澳门大学的钟小倩虽然普通话不太流利,仍努力地讲述着大三巴的历史,并不时询问大家一下“听懂没有”。
苏洁玲的香港“潮语”,也就是潮流用语讲解令人大开眼界:“潜水”是指某人在网络上消失了很长时间,“巴达”原来是“brother”的音译。“O嘴”就更形象了,表示人吃惊的时候嘴巴会成“O”型。
吴佳莉带来的是老家金门的风土人情:醇烈的金门高粱酒、镇风辟邪的风狮爷、炮弹皮打造的金门菜刀,还有已近荒废的坑道等等,讲故事的同时也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老家在沈阳的吉林大学学生张馨文索性给大家播放了一段“不差钱”,她肯定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岛上也会有人看过这个小品,坐在记者前面的初中生郑崇辉就很认真地告诉旁边的同学“这个网络上有,超搞笑的”。
在场的大部分人显然听不太懂东北方言,于是张馨文随后给大学生和中学生们补了一回方言课。
“唉呀妈呀是啥意思?”
叽叽咕咕的商量声中不知是谁冒出一句“OH MY
GOD”,也算是靠谱的答案了。至于“磨叽”“对象”“磕碜”等等,更让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学得不亦乐乎。
岛上的助学之旅是短暂、紧张、欢乐而又充实的。记者离开时,大学生们也终于有时间去欣赏绿岛风光。听记者说300元新台币就可以租一辆摩托车,何威已经跃跃欲试地要去体会一下令他“恐怖”的风驰电掣。
谢老师拎来午餐便当,如同经常在大学校园所见到的一样,同学们大呼小叫地一拥而上。
“哎呀妈呀,有鸡排呢。”周怡齐喊了一嗓子,笑声又一次回荡在这些年轻人“蜗居”的图书馆里。(新华网台北2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刚 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