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翻译古诗、给流行歌曲挑语病……今年以来,随着名牌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相继举行,高校“为难”高三学生的那些五花八门的考题,引来社会上一片质疑声。诸多质疑,攻击点最集中的还是考题。没想到,昨天复旦大学四位“面试官”给出的回答却极其简单:“看似漫不经心的考题,其实都包含了我们设计的‘陷阱’。而这些‘陷阱’,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性格,或者是学生的思考能力等。”
昨晚,结束一天面试后为记者“揭开”自主招生“陷阱”的四位考官,分别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物理系陆昉教授、经济学院石磊教授、中文系骆玉明教授。教授们一致的观点是:笔试总有一个缺陷,即反映不出考生的综合素质。而面试作为笔试的补充,并非只是随意交谈。事实上,轻松交谈之前,考官已经根据学生的成绩、志愿、推荐信等,进行了很多考量。
陷阱一:设计问题考察学生的性格
[你熟悉中国历史的哪一个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哪一个人物最有感觉?——考察学生的性格和知识点]
骆玉明:这是我几乎问了每个学生的问题。我想了解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并且把这种感情通过中国的历史人物表现出来。从这个问题的答案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也可以了解他对历史文学等知识的掌握。
问了几次以后,我发现中学教育有一个普遍缺陷,那就是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非常干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个人感情色彩,相当于照本宣科。
但是也有回答得好的。有一个女同学说喜欢李清照。这在女生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答案,也是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来“搪塞”的答案。但是她的解释是:喜欢李清照的聪明、智慧和在男性面前的自豪感。这让我看到了纯粹个人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感觉,而不是学生迎合老师口味而精心准备的答案。
陷阱二:在普通问题中考察价值观
[30年的改革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根据生活现象举出两个例子。——隐藏着“价值观”这个知识点的陷阱,考察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了解是否深入]
石磊:这个问题观察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或许正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普遍不够深入,所以答案大同小异,而且都浮于浅表。
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不错。有一名学生谈到了代际差异:父辈与自己的各种看法和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对于一旦冲突,如何解决,她的回答是:如果父母反对理由充分就放弃。她举了个低腰裤的例子,说自己想穿低腰裤,但父母反对。她接受父母的看法,是因为父母说的一句话:中学生与社会青年不同。从中可以考察她是不是有明确的是非观,而父母反对情况下处理代际差异的方法,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处理问题的能力。
陷阱三:考察学生的伦理道德和处世
[当你做一件事服务于公众利益,你的利益必然受到伤害时,你如何取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价值观]
骆玉明:问这个问题是为了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世能力,而不是为了听到“唱高调”的回答。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回答都是要考量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损失大小,也有学生说:别人如果能够做好,或者做得比我更好,那么我就不做。
高校希望选择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了避免学生刻意迎合,我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追问。其中我问了一名理想是当科学家的学生:“是不是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自己在科学领域做得好就已经是服务公众利益,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内容了?”这名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很少有学生换位思考,看到自己也是公众的一部分。
陷阱四:一路追问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从地震为什么产生一直追问到地球内温度为什么那么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昉:我作为一个物理系的老师,更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问过学生:地震为什么会产生?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是板块运动。随后我会问:为什么会运动?这时候答案开始五花八门。其实即使没有看过报纸讨论的学生,也应该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知道固体是不会运动的,板块运动说明在板块下面有液体存在。接下来我又问:岩浆为什么形成?学生会回答“高温”。但是多少温度,学生则少有答出来的。我会再问:这么高的温度如何形成?如果学生不知道的话,可以参照学过的太阳内部温度为什么这么高来解答。这个问题一路追问下来,考的就是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运用能力。
钟扬:我比较喜欢追问学生在有兴趣的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对计算机有兴趣,其实现在这个年龄的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几乎没有。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知识丰富程度和深入程度。
陷阱五:考察学生学习能力
[10进制转化成2进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那么8进制或者5进制是怎么变的?——大部分学生即使是靠死记硬背也能够记住10进制如何到2进制,但现场考的却是学习能力]
陆昉:大部分学生应该知道数字的转换,我们现场会给学生一些方法,然后看学生如何解决。其实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的话,应该可以立刻学会。但有些学生的回答很直接:中学没有讲过。
我出的题目涉及不同类型。比如很多学生报金融经济,都知道CPI指数,可是问他“1月份是多少?”答对的却不多。靠死读书没办法很好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由此可见。
学生的好奇心也很重要。我问一个学生:CPI上升1%是相对什么来说的?他回答:同比和环比。但是他补充说:我也不知道同比和环比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做为理科学生好奇心很关键。如果没有好奇心,学习动力会不足。
本报记者 姜澎
■相关点评 题目脱离中学范畴?
陆昉:大多数人关心题目超不超纲,是不是脱离中学范畴。但是我们考官关心的,是学生能否根据推理过程给出一个合理的结果。关于题目,怪和不怪本身没有标准,我们都不认为怪,有些人认为笔试题目不应该脱离中学范畴,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对中学的教学水平进行验证,而是看学生除了中学学的知识点以外,还有哪些能力。
骆玉明:我们关心学生的发展潜质:理解力、好奇心、学习能力和毅力都很重要。我还问了学生:怎么证明你有突出的潜力?有时候学生有迎合的意图,但是不会随便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素质特点很快就被揭示出来。
笔试与面试成绩一致吗?
石磊:有些笔试成绩700分以上,甚至750分以上的学生,在这次面试中被淘汰了。这说明笔试结果与面试的成绩并非完全一致。最初我们也担忧,万一由于我们的随意性导致学生被误判。事实上面试考官基本的价值判断很一致,满意程度也很一致。说明面试已经尽可能通过准确设计问题以及追问来发现学生的潜质。
钟扬:面试和笔试的排序虽然不一致,但不会太离谱。而往年高考分数与笔试分数也大致相符合。
短时间能看出学生特点?
骆玉明:有一个学生的推荐信写得非常好,但表现却不让人满意。我担心他是不是因为太紧张,导致回答问题逻辑性不强,会不会因为偶然因素掩盖长处。于是我想尽办法来问问题,结果发现确实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非常世故精明,但是他各方面的素质非常优秀。投票时,有老师提出:这个社会就是培养这种小人精,太不讨人喜欢了,不能推荐!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很强。最终他被选上了,可见学生是否讨人喜欢并不重要。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