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丰富“汉风”薄
“韩流”和“汉风”正日益深入中国和韩国社会。而随着过去两年里中韩之间的文化冲突越来越多,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现阶段中韩关系的主要因素。12月20日,中韩学生在“中韩学生青年论坛”上就两国之间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切磋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代表在对比“韩流”和“汉风”时发现,“韩流”的内容以及涉及的领域,要比“汉风”多得多。从现代汽车、三星家电和手机,到韩剧,再到韩国服装商品和美容院,“韩流”已深入中国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观在韩国,“汉风”的内容则显得单薄了许多。“汉风”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对汉语的学习上。中国的书店拥有众多的韩国小说漫画,但韩国的书店里却少有中国近现代的书籍。在“韩国经济的未来在中国”之意识作用下,韩国人学习汉语,更多的是出于经济领域、经营层面的考虑。
中国人民大学代表认为,2007年“韩流”电视剧在华市场缩小,《朱蒙》和《太王四神记》被中国网民抵制;韩国运动员在长春亚洲冬季运动会赛场手持“白头山(长白山)是我们的领土”横幅;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韩国个别网民发表恶意言论;北京奥运圣火在首尔传递过程中发生冲突;中国网民对向“东方神起”道歉的中国女孩进行“人肉攻击”……一系列文化冲突案例表明,中韩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现阶段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许多网站上,出现了许多批评韩国的网民留言。韩国《中央日报》称,中国的“反韩、嫌韩情绪”通过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扩大,逐渐扩散到全社会。而韩联社认为,韩国媒体对中国“反韩情绪”的报道有夸大成分。无论如何,网络争执和误会已经引发了两国政界人士的关注和担忧。
参加论坛的两国青年,都赞同“韩流”和“汉风”的产生缘于中韩交流合作的说法。交流和合作必然会加深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但也必然会有一些碰撞和摩擦。正反两方面的交流效果,又都将反作用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毫无疑问,不能因为出现问题而因噎废食。“韩流”和“汉风”必须以更加平衡的方式,更加全面和客观地深入下去。中韩都应该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以更加平和、善意、包容的心态接受彼此的优秀文化。
中韩青年进一步建议,双方还应推动媒体合作,加强网络引导,建立信息传播管理合作机制,澄清误会,防止虚假消息或恶意信息通过网络蔓延,以尽量消除两国人民的“认识赤字”。另一方面,中韩应该加强学术合作,扩大学生交换,培育人际关系的深厚基础,有效提升两国社会尤其是青年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认同。
此次中韩青年学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韩国文化院共同主办,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外交学院等7所中国高校的代表参加,其中韩国留学生占了三分之一。(本报记者 杨丽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