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的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录取工作,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现任北京昌平区考试中心主任的富砚斌见证了从人工录取到网络录取的全过程。在他的印象中,北京高招经历了从人工录取、引入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到计算机网上录取三个阶段。
30年来,录取方式的改革提高了录取效率,使不同类型、特质的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高招录取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从人工操作到网上录取
“1977年,整个录取工作都是靠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速度慢。”富砚斌回忆说,为了提档、退档,招生工作人员用两条腿不停地往返于录取现场和高校之间。
1980年,也就是北京录取现场设在香山的那年,富砚斌记忆犹新。录取院校分10多个组,招办联络员(现在称检录组)也分10多个组,一个招办联络员对口一组招生高校。为了电话联系考生,打个电话经常需要排长队。一两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对当时招生组工作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
“我们当时工作量很大,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富砚斌感叹道,高考报名采用计算机前,各区县招生工作人员要给考生打印学生准考证号等,如果以现在的报考人数,那时的工作量是没法干的。
“1999年,教育部指定北京市进行计算机网上录取的试点。这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录取方式的一次革命。2003年,在京招生高校全部通过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顺利实现网上录取的远程化。”
“1990年录取现场,工作人员550人,而今现场录取工作人员只有70多人。”富砚斌说,实现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更大程度地发挥了网络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净化了录取环境,使录取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2008年,来自四川成都的张昭昱,以棋牌特长生考上北京大学。
张昭昱读初一时正式开始学习打桥牌,初二就参加了成人组的比赛。当2007年11月获悉北大招收桥牌特长生后,张昭昱在紧张的高三学习时间中,见缝插针重新练习桥牌。最后凭借桥牌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长生的资格,并顺利被北大录取。
这只是中国高考30年来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招生选拔方式中的一种。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已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试点,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扩大试点。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标志着保送生制度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保证保送生质量,北京市从1998年要求保送生要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与保送生类似的改革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探索。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今年,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今后,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
2006年,北京还在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试行了自主招生,采用“笔试+面试”的方法,学校自主命题,自主确定录取结果。
这些特殊类型招生,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高考统一招生录取形成了优势互补,也使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
从强调第一志愿到平行志愿
北京理科考生师洋今年通过线上志愿征集,被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录取。今年,北京市已进行了8次志愿征集,许多像师洋一样的学生通过志愿征集走进大学校园。为了体现公平,并给考生提供更多的上学机会,近年来,北京市将高校剩余计划向社会公布,征集线上考生补报志愿。
在高招录取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大体经历了“分段录取”、“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学校负责,招办监督与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相结合”、“学校负责,招办监督”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与高校自主选拔新生相结合”5个阶段,并从2005年起“改革调剂方式,实行补报志愿再行录取”。
1985年,北京市在第一批试行“统一考试,单独录取”的体制中,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1986年,第一批录取院校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在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调阅考生档案数,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处理,第二批录取学校仍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办法。1994年,北京市对录取体制做出重大调整,规定对提前录取的院校(主要为艺术、军事、武警、公安类等)实行“学校负责制”,提前录取的其他学校和第一批、第二批录取学校均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这次改革强化了考生第一志愿的作用。
由于这种录取体制过于强化第一志愿的作用,社会上要求保护高分非第一志愿考生利益的呼声渐高,为此,2001年北京市提出招生学校要妥善处理考生志愿与分数的关系。2002年,教育部门明确提出招生学校不得拒收符合本校录取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条件由学校确定,非第一志愿考生录取率明显提高。
2005年,北京市改革调剂方式,实行补报志愿再行录取,即在各批次(除提前批)正式志愿录取结束后,向社会公布各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在控制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可补报志愿参加录取。2006年,北京市对专科批次新生不报到率超过10%的高校进行补录。这些方式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意度,进一步体现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2008年,北京市首次在本科一、二、三批次第二志愿试行平行志愿,并初见成效。高校按志愿录取比例进一步提高,考生选择高校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本科批次招生中,考生二志愿满足率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30年来,高招录取工作越来越阳光,招生录取信息越来越透明,为国家选拔人才把好了至关重要关口。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