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冰形容的志愿者行为。
奥运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用服务赢得了世界的微笑,以真挚的笑容、真诚的态度和友善的言行唤起了每一位奥运会参与者的心灵共鸣。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约7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宣传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赛场文明志愿服务、平安奥运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
在奥运主办城市北京,2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首都国际机场,用8种语言为奥运客人服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大学生志愿者为奥运客人提供44种语言的服务。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为了达到专业的水准,专门接受了军人的基本素质训练和升降旗的专业训练;北京联合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接受了奥运餐饮专业知识培训等等。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说,从1993年北京大学爱心社成立之日起,北大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走过了15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奥运不仅在全校学生中掀起志愿服务的热潮,也使“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观念深入人心。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确保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率。北京交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袁洋结合专业特点,摸熟了北京万余个公交站点,平均每天接受公交换乘咨询200多人次,即使疲劳到嗓子沙哑也依然热情洋溢。
北京科技大学铁军拉拉队副队长佟潇难忘:炎炎烈日下,在自行车公路赛的马路两旁,他们挥舞着旗帜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直到汗流如雨,也没有人到阴凉的角落休息;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赶往垒球赛场,全天呐喊加油,甚至忘记了饥饿……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大学生志愿者强臻在奥体中心运行中心负责接转呼叫。虽然在工作间里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服务的对象,但他却坚信“当你微笑时,对方在话筒里可以感受到一种亲切”。
清华大学志愿者黄杨在国家游泳中心负责即时的交通车辆服务,是每天最早到达场馆、最晚离开的人。虽然他和同伴们身心俱疲,但心灵上却一直享受着这份助人之后的快感和乐趣。
在男子花剑个人赛颁奖仪式结束后,铜牌获得者、意大利花剑名将萨尔瓦托雷·桑左把自己手中的花束送给了在现场担任引领员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杨静。
“那一刻,志愿精神在我的心里永久定格,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杨静说。北京奥运会让大学生志愿者付出了辛勤和汗水,更让这些“80后”“90后”的青年收获了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杨说:“我们平凡的工作正是因为与奥运的光环、国家的荣誉紧紧地联系起来,才体现了我们特殊的价值。”
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快乐与骄傲感染着他们的同龄人。新学期开学,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校园附近社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
“我们要把志愿的火种更广阔地传递开来,更蓬勃地燃烧起来。”黄杨说。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